[1] |
王裕中, 米勒 J D 中国小麦赤霉病菌优势种:禾谷镰刀菌产毒素能力的研究[J]. 真菌学报, 1994, 13(3):229-234.
|
[2] |
李小勋, 顾乃杰, 张玉松. 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11, 25(3):264-268.
|
[3] |
陈云, 王建强, 杨荣明, 等. 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J]. 植物保护, 2017, 43(5):11-17.
|
[4] |
叶定生, 张秋英, 张绍南, 等. 小麦赤霉病与抗病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2, 24(5):723-726.
|
[5] |
郑婷婷, 郑静华. 小麦赤霉病及其防治[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3):81.
|
[6] |
张丽, 畅志坚, 李雪, 等. 小麦赤霉病抗性新种质的筛选与鉴定[J]. 植物保护学报, 2011, 38(6):569-570.
|
[7] |
姚金保, 陆维忠. 中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 2000, 16(4):242-248.
|
[8] |
蒋志凯, 赵宗武, 马华平, 等. 国审新麦18号丰产稳产性及其产量结构分析[J]. 种子, 2006, 25(9):57-59.
|
[9] |
胡焕焕, 刘丽平, 李瑞奇, 等.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28(3):490-495,501.
|
[10] |
王世龙.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 南方农业, 2015, 9(33):31,33.
|
[11] |
曹帆. 江苏淮北麦区主推小麦品种适宜播期、播量与施氮量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2.
|
[12] |
田文仲, 温红霞, 高海涛, 等. 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2):45-49.
|
[13] |
刘运华. 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J]. 中国农业信息, 2016(4):114-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