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新美. 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
[2] |
姚自奇, 兰进. 杏鲍菇研究进展[J]. 食用菌学报, 2004, 11(1): 52-58.
|
[3] |
王瑞娟, 郭力刚, 刘朝贵, 等.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J]. 食用菌学报, 2006, 13(3): 19-21.
|
[4] |
李红梅. 杏鲍菇遗传分化研究及工厂化栽培优良菌株筛选[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 2008.
|
[5] |
王俊玲, 李明, 田景花, 等.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品比试验[J]. 中国食用菌, 2008, 27(1): 34-35, 37.
|
[6] |
马三梅, 王永飞, 亦如瀚. 食用菌育种的研究进展[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2(4): 108-112.
|
[7] |
潘迎捷. 国际食用菌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0(S1): 64-66.
|
[8] |
李淑秀. 我国食用菌研究进展[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 16(1): 109-110.
|
[9] |
刘海英, 张运峰, 范永山, 等. 紫外线对杏鲍菇原生质体的诱变作用[J]. 核农学报, 2011, 25(4): 719-723.
|
[10] |
刘朋虎, 江枝和, 雷锦桂, 等. 60Co与紫外复合诱变选育姬松茸新品种—福姬77[J]. 核农学报, 2014, 28(3): 365-370.
|
[11] |
陈力力, 张倩云, 甘文娟, 等. 金针菇菌种诱变选育的研究[J]. 生物技术, 2011, 21(2): 67-69.
|
[12] |
唐利华, 高君辉, 郭倩.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中不同培养料配方的研究[J]. 食用菌学报, 2009, 16(3): 33-35.
|
[13] |
华秀红, 宋金俤, 林金盛. 农业秸秆在杏鲍菇生产中的应用[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0, 26(4): 390-393.
|
[14] |
潘慧. 杏鲍菇优良杂交子的初步选育[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15] |
姚祥坦, 张敏, 徐素琴. 杏鲍菇多孢分离及单孢杂交初步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09, 28(6): 18-19.
|
[16] |
李红梅, 尚晓冬, 谭琦, 等. 杏鲍菇杂交F1代群体部分性状遗传分化研究及F82菌株的选育[J]. 上海农业学报, 2009, 25(2): 52-57.
|
[17] |
况丹, 叶亚建, 王飞. 杏鲍菇高产菌株的紫外线诱变选育[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6): 8404-8405.
|
[18] |
周欣, 吕淑霞, 代义, 等. 紫外诱变选育木聚糖酶高产菌株及产酶条件初步研究[J]. 生物技术, 2009, 19(1): 71-74.
|
[19] |
付立忠, 吴学谦, 魏海龙, 等. 我国食用菌育种技术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 食用菌学报, 2005, 12(3): 63-68.
|
[20] |
桂明英, 王刚, 郭永红, 等. 食用菌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用菌, 2006, 25(5): 3-5.
|
[21] |
朱芬, 陈军, 师亮, 等. 灵芝三萜高产菌株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1): 37-41.
|
[22] |
董玉玮, 苗敬芝, 曹泽虹, 等. 紫外诱变赤灵芝原生质体选育高产有机锗菌株的研究[J]. 食品科学, 2009, 30(15): 188-192.
|
[23] |
陈义光, 李铭刚, 徐丽华, 等. 新型物理诱变方法及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5, 2(5): 46-48, 110.
|
[24] |
徐美玲. 杏鲍菇和白灵菇的远缘杂交育种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
[25] |
李德舜, 刘正学, 张英, 等. 平菇山大1号紫外诱变育种研究[J]. 食用菌, 2002, 24(3): 9-10.
|
[26] |
金铭, 贾丽娜, 刘凤仪, 等. 杏鲍菇功能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 2020, 33(2):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