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侯有明, 刘绍友. 油菜蚜虫混合种群损失当量与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94, 21(1): 47-51.
|
[2] |
胡娟, 毕冰峰, 荣维国, 等. 气温和降雨量对油菜蚜虫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22(1): 83-86, 91.
|
[3] |
油菜品种浙油51和浙油杂108[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6): 1092.
|
[4] |
朱炫, 何建群, 杨霞, 等. 油菜蚜虫田间防治药剂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2): 87-91.
|
[5] |
陈文胜, 崔志新, 李炳夫. 温度对桃蚜种群发生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02, 41(2): 68-69.
|
[6] |
李德友, 何永福, 陆德清, 等. 油菜蚜虫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控技术[J].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23(5): 1757-1759.
|
[7] |
陈茂林, 杨代凤. 油菜蚜虫种群消长和为害损失及药剂试验[J].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28(5): 40-42.
|
[8]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评估技术探索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9] |
张建亮, 赵景玮, 吴国星. 桃蚜研究新进展[J]. 武夷科学, 2000, 16(2): 167-176.
|
[10] |
赵敏, 张国忠, 李荣, 等. 7种杀虫剂对油菜病毒病和传毒媒介蚜虫的防效评价[J]. 农药, 2010, 49(11): 834-835, 841.
|
[11] |
陈小平, 柳爱平, 关少飞, 等. 双酰胺类杀虫剂及其应用市场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前景[J]. 世界农药, 2021, 43(11): 1-12.
|
[12] |
陈敏, 李凌云, 栾炳辉, 等. 溴虫氟苯双酰胺对甘蓝小菜蛾和菜青虫的防治效果[J]. 农药, 2020, 59(4): 300-302.
|
[13] |
封云涛, 郭晓君, 李娅, 等. 3种新型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效果评价[J]. 植物保护, 2022, 48(1): 334-337, 346.
|
[14] |
孙瑞红, 姜莉莉, 武海斌, 等. 中国桃蚜防治药剂及抗药性发展[J]. 农药, 2020, 59(1): 1-5.
|
[15] |
李增鑫. 桃蚜对吡虫啉、溴氰虫酰胺和三氟苯嘧啶解毒代谢机制的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16] |
李艳琼, 赵临宇, 陆星星, 等. 玉溪菜区桃蚜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分析[J]. 农学学报, 2015, 5(11): 30-35.
|
[17] |
李文红, 李添群, 杨丽娟, 等. 贵州菜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J]. 应用昆虫学报, 2020, 57(4): 868-876.
|
[18] |
韩松, 刘爱芝, 郭小奇, 等. 新烟碱类药剂不同施药方式对油菜蚜虫的防控效果及其安全性[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1): 80-83.
|
[19] |
何宗哲, 张旭, 孟鸽, 等. 噻虫嗪在油菜田中的残留规律及风险评估[J]. 现代农药, 2021, 20(4): 34-39.
|
[20] |
程静雯, 李阿根, 陈瑞, 等. 4种杀菌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22, 63(4): 777-778, 7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