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小林,李文萃,范起业,等. 机采茶鲜叶分类分级技术及相关设备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加工,2015(2):5-8. [2] 翁炎生,魏碧华,詹飞. 机采茶青筛选分级机设计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208-211. [3] 何鑫. 机采鲜叶前处理技术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3. [4] 唐永宁. 赴印度、斯里兰卡茶产业考察体会与思考[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1):35-38. [5] 韩余,肖宏儒,秦广明,等. 国内外采茶机械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2):20-24. [6] 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等. 基于YJY-2型鲜叶分级机的机采茶叶分级分类工艺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6(6):276-281. [7] 翁炎生,张林福. 松阳香茶机械化采制技术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4):158-161. [8] 张海伟,金循,郑文佳,等. 分级技术在贵州扁形茶加工中的应用[J]. 贵州农业科学,2010(9):188-19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茶叶中茶多酚类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3—2008 [S/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MAjMX4YwpSZL7uKYaB2Vxol3s0VQCwD8L h3d97X3a8TA5DuTsoqsEh2By7MOuhvdZuIR6t5gBModapKrPS elsQ5EOF9TG0EGJgTGSvA7rJa.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T 8314—2002[S/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uX0oQ4AYW-pyznLYbSeDYaSaH1SHpPKZIHSkMsEgryf0MfFs 9f4I8KdKooRS9JGT5nj5xhMffY212rEElsJ2Sb9tAXIxotmES4Kw DXxnaF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茶 粗纤维测定:GB/T 8310—2013 [S/OL]. http://www.bzxz8.com/Soft/GJBZ/220476.html.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2009 [S/OL]. http://www.doc88.com/p-5671287073150.html. [13] 张兰兰,董迹芬,唐萌,等. 名优茶机采鲜叶分级技术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38(5):593-598. [14] 杨娟,李中林,袁林颖,等. 机采茶鲜叶分级技术初步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5(2):41-45. [15] 袁海波,尹军峰,江用文,等.一种机采鲜叶分级分类加工方法:CN105211334A [P]. 2016-01-06. [16] 江和源,张建勇,江用文. 机采鲜叶分级加工CTC红碎茶和工夫红茶的综合工艺:CN103918808A [P]. 2014-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