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雅芬.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08. [2] 叶采华, 王晓云. 空气中负离子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初探[J]. 气象科技, 2000, 28(4): 51-52. [3] 丛菁, 孙立娟. 大连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及预测模型的建立[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4): 44-47. [4] 谭东, 张样盛, 杨娟. 茶山竹海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状况及变化规律初探[J]. 环境影响评价, 2010, 32(3): 26-28. [5] 周晓香, 洪辉, 王钰. 资溪县城空气负离子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 23(6): 32-34. [6] 韦朝领, 王敬涛, 蒋跃林, 等. 合肥市不同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11): 2158-2162. [7] 顾小丽, 钱燕珍, 鲍岳建,等. 宁波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与预测模型及其在旅游气象中的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6): 128-133. [8] 吴楚材, 郑群明, 钟林生. 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水平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1, 37(5): 75-81. [9] 邵海荣, 贺庆棠, 阎海平, 等. 北京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7(3): 35-39. [10] 王宝, 解福燕, 张自祥, 等. 玉溪空气负氧离子预测模型的建立[J]. 高原气象, 2015, 34(1):251-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