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岳晓燕,宋伶英.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254-257. [2] 孔垂思,潘艳华,郭玉蓉,等. 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23-325. [3] 田富强,刘鸿明. 城乡统筹的土地资源配置战略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7(2):82-85. [4] 钱海滨,薛永森,田彦军.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1,15(2):14-19. [5] 吴林筱,任志远,赵胜男,等. 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多尺度时空差异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15,47(6): 83-86. [6] 钟维琼.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领域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9):51-55. [7] 于云江,杨彦.基于GIS的松花江沿岸某区浅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人群暴露风险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33(8):1487-1494. [8] 何丽,闫振广,姚庆祯,等.氨氮海水质量基准及大辽河口氨氮暴露风险初步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9):1855-1861. [9] 陈佳,杨新军,尹莎,等. 基于VSD框架的半干旱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演化与模拟[J]. 地理学报,2016,71(7):1172-1188. [10] 王国杰,廖善刚. 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4):611-614. [11] 孙小涛,周忠发,陈全,等. 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与分布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6):73-78. [12] 曹茂林.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Excel计算[J]. 江苏科技信息,2012(2):39-40. [13] 叶靖,杨小唤,江东. 乡镇级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格网尺度效应分析:以义乌市为例[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1):40-47. [14] 左伟,张桂兰,万必文,等. 中尺度生态评价研究中格网空间尺度的选择与确定[J]. 测绘学报,2003,32(3):267-271. [15] 刘明亮,唐先明,刘纪远,等. 基于1km格网的空间数据尺度效应研究[J]. 遥感学报,2001,5(3):183-190. [16] 李月娇,杨小唤,王静.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人口空间数据适宜格网尺度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1):97-100. [17] ALQURASHI A F,KUMAR L.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 change and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five Saudi Arabian cities:a case stud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58:75-88. [18] 袁佳,程先锋,祝传兵. 云南禄劝县地质灾害易发区评价及划分[J]. 云南地质,2015,34(4):588-594. [19] 何兴东,高玉葆,赵文智,等. 科尔沁沙地植物群落圆环状分布成因地统计学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9):1512-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