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朝明. 三七研究综述 [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 29(6): 502. [2] 王莹, 禇扬, 李伟, 等. 三七中皂苷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15, 46(9): 1381-1392. [3] 居乃香, 孙静. 三七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北方药学, 2014 (11): 90-91. [4] 陈中坚, 杨莉, 王勇, 等.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 [J]. 文山学院学报, 2012, 25(6): 1-12. [5] 张子龙, 王文全. 植物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J]. 生物学杂志, 2010, 27(5): 69-72. [6] 谭勇, 崔尹赡, 季秀玲, 等. 三七连作的根际、根内微生物变化与生态学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7, 48(2): 391-399. [7] 马承铸, 顾真荣, 李世东, 等. 两种有机硫熏蒸剂处理连作土壤对三七根腐病复合症的防治效果 [J]. 上海农业学报, 2006, 22(1): 1-5. [8] 张淑香, 高子勤. 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态系统Ⅱ. 根系分泌物与酚酸物质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1): 152-156. [9] 林文雄, 何华勤, 董章杭. 不同环境下水稻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的动态遗传研究 [J]. 作物学报, 2004, 30(4): 348-353. [10] 张子龙, 侯俊玲, 王文全, 等. 三七水浸液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化感作用 [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4): 594-600. [11] 韦美丽, 孙玉琴, 黄天卫, 等. 化感物质对三七生长的影响 [J]. 特产研究, 2008(2): 39-42. [12] 赵庆芳, 郭鹏辉. 党参水浸液对不同作物的化感作用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4): 7511-7513. [13] 王庆玲, 董涛, 张子龙. 三七对小麦的化感作用 [J]. 生态学杂志, 2015, 34(2): 431-437. [14] 夏海勇,孔玮琳,薛燕慧,等. 间作对玉米磷、铁、锌和钙素吸收及其在植株体内转移分配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7,49(7):86-90. [15] 孙吉庆, 盛萍萍, 陈可, 等. 蔬菜作物轮作对西瓜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北方园艺, 2011 (16): 20-22. [16] 刘迎湖, 谢利, 洛世明, 等. 入侵杂草化感作用的细胞自动机模拟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2): 229-232. [17] 陈年春. 农药生物测定技术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1: 208-239. [18] 王以柔, 刘鸿先, 李平, 等. 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低温对水稻幼苗光合器官膜脂过氧化物作用的影响 [J]. 植物生理学报, 1986, 12(3): 244-251. [19] 陈建勋, 王晓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124-126. [20] WILLIAMSON G B, RICHARDSON D R. Bioassay for allelopathy: measuring treatment responses with independent controls [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98, 14(1): 181. [21] 张爱华, 郜玉钢, 许永华, 等. 我国药用植物化感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11, 42(10): 1885-1886. [22] 李美, 高兴祥, 高宗军, 等. 艾蒿对不同植物幼苗的化感作用初探 [J]. 草业学报, 2010, 19(6): 114-119. [23] 颜红果, 唐露, 袁珂, 等. 羽芒菊对4种农作物的化感作用研究[J]. 中草药, 2014, 45(12): 1780-1784. [24] 陈贵, 胡文玉, 谢甫绨, 等. 提取植物体内MDA的溶剂及MDA作为衰老指标的探讨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1, 27(1): 44-46. [25] 黄高宝, 柴强, 黄鹏. 植物化感作用影响因素的再认识[J]. 草业学报, 2005, 14(2): 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