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卫月益. 浅谈同一地区种植品种单一化的危害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0(24):152-153. [2]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陈光辉,周清明,王建龙,等.两系杂交水稻千粒重的遗传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07,28(4):57-61. [4] 罗招等,王庆伟,冯明友,等.杂交水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5-7. [5] 马景勇,乔春贵,凌凤楼,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品种主要性状表现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3,15(4):75-78. [6] 杨尧城,吴伟,蔡金洋,等.浙江省早籼稻高产育种的现状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5):620-624. [7] 胡美华,苏英京,杨子峰,等.西兰花-早稻轮作高效生产模式[J].新农村,2017(7):24-25. [8] 黄艳玲,石英尧,申广勒,等.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及产量因子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7(12):58-62. [9] 曹应江,游书梅,蒋开锋,等.香型杂交水稻产量构成要素杂种优势表现及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22-25. [10] 詹昌埜. 杂交水稻Ⅱ优907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5(3):100-102. [11] 张元虎,姜萍.杂交稻新组合选育的合理产量因子构成初探[J].种子,1997(3):57-59. [12] 孙杰,马凌霄.粳型水稻新品系的产量相关因素研究[J].北方水稻,2017(2):1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