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飞东, 杨立锋. 乌鳢营养价值及其深加工开发前景[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3(8):51-53. [2] 朱林, 李应森, 冯晓宇,等. 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39(3):298-300. [3] 肖光明. 乌鳢高效生态养殖新技术[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2. [4] 高有领, 江玲丽, 徐旭栋,等. 饵料类型对岱衢族大黄鱼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体色、肉色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9):2874-2882. [5] 孟玉琼, 马睿, 申屠基康,等. 野生和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品质的比较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6(11):108-116. [6] 王光慈. 食品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3—2016 [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4—2016 [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中脂肪的测定:GB 5009.6—2016 [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中蛋白的测定:GB 5009.6—2016 [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GB 5009.6—2016 [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12] KIM J Y, NOLTE L A, HANSEN P A, et al.High-fat diet-induced muscle insulin resistance: relationship to visceral fat mas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Regulatory Integrative & Comparative Physiology, 2000, 279(6): 2057-2065. [13] 方燕. 不同养殖条件下中华鳖食用品质的研究[D]. 无锡: 江南大学, 2007. [14] 周飘苹, 金敏, 吴文俊,等. 不同养殖模式、投喂不同饵料及不同品系大黄鱼营养成分比较[J].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26(4):969-980. [15] 姜巨峰, 韩现芹, 傅志茹,等. 雌雄乌鳢可食部分主要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 凯里学院学报, 2012, 30(3):71-75. [16] 温小波, 库夭梅, 李伟国. 4种优质底栖淡水鱼类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03, 18(2):99-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