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瑞杰,谢玉梅,何思琴,等. 液态发酵生产水溶性红曲黄色素的条件优化[J]. 中国酿造,2016,35(11):73-77.
[2] 赵靖. 红曲菌黄色素液态发酵的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17.
[3] 杨柳,王青青,吴俊贤,等.粒毛盘菌黄色素的稳定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5):1042-1050.
[4] 左勇,傅彬,杨小龙,等.一株红色素产生菌的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6(4):81-89.
[5] 周成,邵华,张玲琪,等.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应用潜力分析[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 (2):69-73.
[6] 郭顺星.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菌物学报,2018,37(1):1-13.
[7] 潘景芝. 常见药用植物内生菌根真菌抑菌活性及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7.
[8] 徐颖,肖磊,连晨蕾,等.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8,30(7):1-7.
[9] 姚玉荣,霍建飞,高苇,等.植物内生真菌防治线虫机制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8,24(9):65-69.
[10] 丁建海,张俊芳,丁凤娇.植物内生真菌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9):10057-10058.
[11] 宋立人.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52.
[12] 杨悦,王硕,杜欣军,等. 不同培养基对紫色红曲霉发酵规律的影响[J]. 食品科技,2014,39(8):21-27.
[13] 张晓毅. 绿色木霉菌黄色素的发酵优化,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