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贾海民,赵聚莹,李术臣,等. 不同药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毒力及药效评价[J]. 农药,2009(48):915-918. [2] 陈云平. 不同杀菌剂防治芦笋茎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15-316. [3] 孟凡,杨迎青,兰波,等.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5):61-65. [4] 林佩力,汪国强,梁训义.不同农药对芦笋茎枯病菌联合作用的毒力测定[J].植物保护,1995,21(6):35-37. [5] 杨迎青,李湘民,孟凡,等.芦笋茎枯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及芦笋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J].植物病理学报,2012,42(6):649-654. [6] 竺修高,闻建华,任善于,等.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1986(4):193-195. [7] 小林雅昭. 预防芦笋茎枯病的茎叶更新法[J]. 农耕及园艺(日),1970(5):102-103. [8] 王政逸,梁训义,周惠静,等.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其药剂防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18(4):71-75. [9] 王连平,王汉荣,茹水江,等.芦笋田杂草及地膜覆盖除草作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4):126-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