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永生, 明大增, 李志祥, 等. 缓/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J].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12, 33(6): 36-39. [2] 赵秉强, 张福锁, 廖宗文, 等. 我国新型肥料发展战略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10(5): 536-545. [3] 张民. 缓控释肥料的有关概念和发展前景[J]. 中国农资, 2007(11): 30-31. [4] 陈萍, 迟海峰, 张骞, 等. 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6): 71-73. [5] 彭玉, 马均, 蒋明金, 等. 缓/控释肥对杂交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5): 1048-1057. [6] 梅波,胡现祥. 缓控释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6):71. [7] 熊海蓉, 文卓琼, 熊远福, 等. 3种水稻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效果比较[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33): 1-5. [8] 张鸿燕, 陈燕, 刘宇新, 等. 缓控释氮肥种类和用量对南方粳稻产量和收益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6, 22(5): 35-37. [9] 沈建国, 马伟洪, 王忠, 等. 不同缓控释肥在籼粳杂交稻上应用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12):71-74. [10] 范国灿. 不同缓控释肥料对水稻秀水134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10): 1785-1787. [11] 沈建国. 余杭耕地质量与管理[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12]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