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克勤, 刘兴龙, 邵天玉. 中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遗传多样性及寄主专化性分析[J]. 昆虫学报, 2018, 61(9): 1054-1066. [2] 周淑香, 鲁新, 王振营, 等. 对不同世代亚洲玉米螟进行化学防治的效果比较[J]. 植物保护, 2016, 42(4): 226-229. [3] 蔺国仓, 任向荣, 杨净, 等. 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 中国植保导刊, 2016, 36(6): 30-32, 25. [4] 刘双禄, 苏志芳, 王海伟, 等. 不同性诱剂诱捕器类型与剂量对亚洲玉米螟的诱蛾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30): 93-94. [5] 刘芳慧, 丁新华, 解玉梅, 等. 不同施药期防治玉米螟田间药效研究及经济效益评价[J]. 新疆农业科学, 2016, 53(12): 2258-2264. [6] 韩海亮, 谭禾平, 赵福成, 等. 浙江省鲜食甜、糯玉米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12): 1970-1973. [7] 侯凡, 张伟. 玉米浙凤单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8): 1154-1155. [8] 王明娥, 李晓仁. 酒泉市制种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 中国农技推广, 2018, 34(10): 19-21. [9] YIN C L, LI M Z, HU J, et al.The genomic features of parasitism, Polyembryony and immune evasion in the endoparasitic wasp Macrocentrus cingulum[J]. BMC Genomics, 2018, 19(1): 1-18. [10] HUANG J, HUA H Q, WANG L Y, et al.Number of attacks by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Hymenoptera: Trichogrammatidae) affects the successful parasitism of Ostrinia furnacalis (Lepidoptera: Crambidae) eggs[J].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2017:1-8. [11] 太红坤, 白树雄, 韩永连, 等.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云南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效果[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7, 33(3): 313-318. [12] 赵秀梅, 张树权, 曲忠诚, 等. 4种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田间防效及效益比较[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4, 30(5): 685-689. [13] 孙雪征. 探析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技术[J]. 农业与技术, 2018, 38(16): 18. [14] 周丹丹. 玉米螟综合防治配套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8): 195. [15] 李健民, 杨恒山, 张常弘, 等. 3种绿色防控技术对亚洲玉米螟田间防效的测定[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3(2): 155-159. [16] 王桂清, 忻亦芬. 沈阳地区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历期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1(5): 444-447. [17] 张柱亭, 类成平, 孙嵬, 等. 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4, 22(4): 137-139. [18] 胡志凤. 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世代空间格局及其抗寒性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7. [19] 雷勇刚, 石生香, 温福伟, 等. 玉米螟性诱监测及其自动计数系统在预测预报中的使用效果[J]. 农业工程技术, 2016, 36(2): 19, 24. [20] 罗妹, 陈俊贤, 郑丽霞, 等. 温度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繁殖和求偶行为的影响[J]. 环境昆虫学报, 2018, 40(3): 579-586. [21] 何海敏, 肖亮, 陈前武, 等. 亚洲玉米螟的一个生活史特征: 体重与温度呈正相关[J]. 昆虫学报, 2018, 61(3): 340-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