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华, 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09(1): 20-24. [2] ZHU Z L, WEN Q X, FRENEY J R.Nitrogen in soils of China[M].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1997. [3] 杜永林,苏祖芳.氮肥运筹对水稻抽穗期群体源库质量的影响[J].作物与栽培,1999 (2): 20-23. [4] 张洪程, 王秀芹, 戴其根, 等. 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7): 800-806. [5] 霍中洋, 魏海燕, 张洪程, 等. 穗肥运筹对不同秧龄机插超级稻宁粳1号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2, 38(8): 1460-1470. [6] 周瑞庆, 邹应斌, 刘海河, 等. 水稻群体结构与施氮量的关系[J]. 作物研究, 1992, 6(S1): 16-20. [7] 徐茂, 王鹤平, 殷广德, 等. 穗肥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研究, 2000, 21(2): 36-40. [8] 姚月明, 蔡玉生, 许学前, 等. 水稻科学高效安全施肥技术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0, 28(5): 7-11. [9] 王秀斌, 徐新朋, 孙静文, 等. 氮肥运筹对机插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5): 1167-1176. [10] 薛正平, 杨星卫, 段项锁, 等. 精准农业水稻最佳氮肥施用量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 11(1): 53-55. [11] 松岛省三. 稻作的理论与技术[M]. 庞诚,译.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79. [12] 蒋彭炎, 姚长溪. 水稻高产新技术: 稀少平栽培法的原理与应用[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13] 凌励. 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改进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5, 33(3): 14-19. [14] 彭长青, 李世峰, 钱宗华, 等.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12): 2275-2276. [15] 石庆华, 程永盛, 潘晓华, 等. 施氮对两系杂交晚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土壤肥料, 2000(4): 9-12. [16] 潘晓华,石庆华,王永锐.水稻后期施肥的增产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概况[M]//水稻高产理论与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100-103. [17] 蒋彭炎. 科学种稻新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9. [18] 吴文革, 张玉海, 张健美, 等. 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8(1): 1-5. [19] 付立东, 王宇, 李旭, 等. 氮素基蘖穗肥施入比例对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19): 52-55. [20] 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1] 翟虎渠, 曹树青, 万建民, 等. 超高产杂交稻灌浆期光合功能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科学: C辑生命科学, 2002, 32(3): 21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