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兆晔, 于经川, 孙晓辉, 等. 7个小麦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2,44(4):24-25, 35.
|
[2] |
纳添仓. 马铃薯品种稳定性分析研究[J]. 浙江农业学报, 2012,24(2):202-207.
|
[3] |
王汉霞, 单福华, 田立平, 等.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区试品种(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J]. 作物杂志, 2018(5):40-44.
|
[4] |
吴元奇, 潘光堂, 荣廷昭. 作物稳定性研究进展[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5,23(4):482-489.
|
[5] |
周忠静, 薛庆中. 粳稻光敏型核不育系对日长敏感性的鉴定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09,21(6):573-578.
|
[6] |
聂迎彬, 穆培源, 桑伟, 等. 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法在新疆冬小麦区域试验产量分析上的应用[J]. 新疆农业科学, 2012,49(9):1569-1575.
|
[7] |
赵洋, 郑桂萍, 张文秀, 等. 利用AMMI模型分析寒地水稻产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43(4):84-86.
|
[8] |
包奇军. AMMI模型在啤酒大麦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作物杂志, 2012(2):130-134.
|
[9] |
宁东贤, 赵玉坤, 闫翠萍, 等. 山西省南部花生品种产量稳定性的模型分析及评价[J]. 作物杂志, 2017(3):39-43.
|
[10] |
李清超, 夏玉琼, 杨珊, 等. 玉米品种多环境测试主成分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 浙江农业学报, 2016,28(2):181-189.
|
[11] |
贺清秀, 周彦民. AMMI模型在重庆市玉米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42(9):109-115.
|
[12] |
杨涛, 李加纳, 唐章林, 等. 三种评价品种稳定性方法的比较[J]. 贵州农业科学, 2006,34(1):28-31.
|
[13] |
王春平, 吕静霞, 王黎明, 等. 几种模型在玉米区域试验的适用性与品种评价中的差异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33):3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