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饶汉宗,谢子正,李阳,等.青田山区单季稻稻飞虱发生及绿色防控技术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1):2096-2098. [2] 李伟群,刘晓亮,黄秀枝,等.30%吡蚜酮悬浮种衣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1):1976-1980. [3] 张辉,吴国星,马沙,等.近年稻飞虱暴发成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88-90. [4] 周国辉,张曙光,邹寿发,等.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危害趋势分析[J].植物保护,2010,36(2):144-146. [5] 梁燕,吴建祥,齐会会,等.西南稻区稻飞虱及引起水稻矮缩病病毒的分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4):1466-1471. [6] 熊战之,汪立新,付佑胜,等.2015年苏北地区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191-195. [7] 邓成方. “稻鳖共生”种养结合技术[J].中国水产,2015(1):57-58. [8] 周爱珠,刘才高,徐刚勇,等.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探讨[J].中国稻米,2014,20(3):73-74. [9] 黄志平. 稻鳖综合种养试验[J].科学养鱼,2017(1):42-43. [10] 蔡炳祥,王根连,任洁.稻鳖共生单季晚稻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6,22(4):75-76,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