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正斌. 海洋化学[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108. [2] 陈光, 刘廷良, 孙宗光. 水体中TOC与COD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 2005, 21(5):9-12. [3] 石爱军, 李振声. 废水中有机污染指标监测方法的选择[J]. 中国环境监测, 2002, 18(2):4-7. [4] 孙立岩, 姚志鹏, 张军,等. 地表水中TOC与COD换算关系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 2013(2): 125-130. [5] 于西龙, 张学典, 潘丽娜,等. COD与TOC、BOD相关性的研究及其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 应用激光, 2014(5):455-459. [6] 袁蕾, 张纯超, 吕彦儒. 珠江口水体TOC与COD关系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5(5):700-705. [7] 江莉, 张业明, 曹刚,等. 富营养化东湖水中COD与TOC的相关性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30(10):37-39. [8] 谢馨. 城镇生活污水中COD Cr 与TOC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5(4):53-55. [9] 钱瑾. 城镇污水处理厂TOC与COD相关性分析及应用[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3(5):52-55. [10] 韦利杭. 污染源废水中TOC与COD的相关性研究[J]. 现代科学仪器, 2009(4):76-80. [11] 方李忠, 郭燕君. 生活和工业混合污水中TOC与COD的相关性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2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