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文勇,郑庆荣,李秀英,等.农村聚落空心化研究现状综述及趋势[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0-73. [2]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4):437-446. [3] 雷振东.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模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421-424. [4] 许树辉.农村住宅空心化形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11-12. [5] 张昭.关于河北省空心村治理的理论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4):144-147. [6] 张杰,李可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村落“空心化”形成机制及调控研究[J].开发研究,2010(6):101-103. [7]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6):8-13. [8] 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2005(9):21-22. [9] 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1):35-42. [10]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3):3257-3262. [11]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10):1193-1202. [12] 王介勇,刘彦随,陈玉福.黄淮海平原农区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2(12):1452-1458. [13] 陈乔柏.中国乡村的“空心村”现象原因分析[J].古今农业,2012(2):8-14. [14] 乔家君,刘嘉俊,谢淼.欠发达农区村域空心化特征及其微观机理:以兰考县三个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1(6):98-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