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婧婧,张强.中国气候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分析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4,34(6):1593-1600. [2] 徐梅,祝青林,朱玉强,等.近20年天津市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气象,2016,42(4):436-442. [3] 晏红明,王灵,李蕊.1—3月欧亚大陆热力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2016,27(2):209-219. [4] 陈丹,周长艳,邓梦雨.西南地区夏季大气水汽含量及其与南亚高压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2016,27(4):473-479. [5] 严小冬,金建德,雷云,等.贵州近5 a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05,29(2):6-9. [6] 刘益兰. 贵阳近八十年气温变化的小波分析[J].贵州气象,2001,25(2):10-14. [7] 胡昌华,张军波,夏军,等.基于MATLAB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小波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210-217. [8] MANN H B.Non-parametric test against trend[J]. Economet-rica, 1945, 13(3): 245-259. [9] KENDALL M G.Rank correlation methods[M]. London: Charles Griffin, 1975. [10] 李国平,万军,卢敬华.暖性西南低涡生成的一种可能机制[J].应用气象学报,1991(1):91-99. [11] 叶瑶,李国平. 近61年夏半年西南低涡的统计特征与异常发生的流型分析[J].高原气象,2016,35(4):946-954. [12] 薛正平,杨星卫,段项锁,等.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合理取样数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6-9. [13] 苏联在天气过程韵律作用方面的新研究[M]联在天气过程韵律作用方面的新研究[M].杨鉴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79. [14] 李瑜,李维京,任宏利,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夏干湿韵律特征分析[J].气象学报,2015(3):496-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