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金雄,傅廷栋,涂金星,等.中国油菜生产及遗传改良潜力与油菜生物柴油发展前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6): 894-899. [2] 李云昌,胡琼,梅德圣,等.选育高含油量双低油菜品种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1):92-96. [3] 张子龙. 环境对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影响[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2. [4] 张子龙, 李加纳. 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遗传及其育种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01 (6):37-40. [5] 陈玉英. 谈谈上海地区病毒病对油菜的危害[J].上海农业科技,1988(1):18-19. [6] 王贵春,杨光圣. 油菜高含油量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 5373-5375,5411. [7] 刘澄清. 甘蓝型油菜抗耐病性及其遗传效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3): 4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