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天财. 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简讯[J].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21(3): 101. [2] 雷振生, 林作楫. 黄淮麦区冬小麦合理株型结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94, 9(4): 27-32. [3] 赵万春, 王红. 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和相关性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23(4): 28-31. [4] 魏燮中, 吴兆苏. 小麦植株高度的结构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3, 6(1): 14-21. [5] 陈薇薇, 祁适雨. 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的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86 (1): 34-38. [6] 唐福玉, 杨成英. 地麦节间和穗部性状育种选择的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12(3): 163-168. [7] 崔淑佳, 潘晓萍, 高居荣, 等. 不同小麦品种(系)株高及节间长度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4 (10): 19-22. [8] 陆博, 张万芹, 张清山, 等. 小麦植株节间长度分析[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 42(23): 107-116. [9] 朱有才, 王甜, 傅兆麟. 38个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与节间粗度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7454-7455. [10] 刘兆晔, 于经川, 牟春生, 等. 小麦株高构成指数的研究[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17(2): 12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