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金明, 宋冠群, 赵利霞, 等. 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 谭远军, 王恩, 张鹏翀, 等. 空气负离子时空变化及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13 (9): 208-211. [3] 石强, 舒惠芳, 钟林生, 等. 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评价研究[J]. 林业科学, 2004, 40(1): 36-40. [4] 兰冬香, 曾小蓉, 王良和, 等. 丽水白云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资源测评[J]. 南方林业科学, 2016, 44(4): 48-50. [5] 熊丽君. 上海崇明岛风景旅游区空气负离子监测评价方案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增刊2): 433-436. [6] 陈欢, 章家恩. 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生态科学, 2010, 29(2): 181-185. [7] 黄世成, 徐春阳, 周嘉陵. 城市和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环境关系的通径分析[J]. 气象, 2012, 38(11): 1417-1422. [8] 刘新, 吴林豪, 张浩,等.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影响要素研究[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2): 206-212. [9] 袁相洋, 孙迎雪, 田媛, 等. 北京市不同功能区空气负氧离子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37(6): 97-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