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ROVER A, MITTAL D,NEGI M,et al.Generating high temperature tolerant transgenic plants: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J]. Plant Science, 2013, 205(5): 38-47. [2] 岳媛. 杜鹃花属植物种子育苗技术及耐热性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2013. [3] 李志斌, 白霄霞, 李萍, 等. 国际合作架金桥世界名花放异彩:高山杜鹃引进开发研究十年成就回顾[J]. 农业科技通讯, 2010 (3):12-14. [4] 王凯红, 刘向平, 张乐华, 等. 5种杜鹃幼苗对高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及耐热性综合评价[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1, 20(3):29-35. [5] 梁雯, 赵冰, 黄文梅. 热锻炼对高温胁迫下2个杜鹃花品种耐热性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 45(9):24-30. [6] 李小玲, 华智锐, 杨萌. 水杨酸对秦岭高山杜鹃耐热性诱导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29(1):16-20. [7] 申惠翡, 赵冰, 徐静静. 15个杜鹃花品种叶片解剖结构与植株耐热性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12):3895-3904. [8] 申惠翡, 赵冰. 杜鹃花品种耐热性评价及其生理机制研究[J]. 植物生理学报, 2018, 54(2): 33-345. [9] 耿兴敏, 胡才民, 杨秋玉, 等. 杜鹃花对各种非生物逆境胁迫的抗性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4, 33(3):18-21. [10] 李小玲, 雒玲玲, 华智锐, 等. 高温胁迫下高山杜鹃的生理生化响应[J].西北农业学报,2018, 27(2):253-259. [11] 张乐华, 孙宝腾, 周广, 等. 高温胁迫下五种杜鹃花属植物的生理变化及其耐热性比较[J]. 广西植物, 2011, 31(5):651-658. [12] 刀志灵,郭辉军. 高黎贡山地区杜鹃花科植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利用[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1999(增刊1): 24-34. [13] 刘晓青, 苏家乐, 李倩中, 等. 部分高山杜鹃品种在南京的性状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1):119-120. [14] 彭绿春,陶俊锋,段修安,等. 腋花杜鹃多倍体诱导和鉴定[J].核农学报, 2018, 32(2):257-265. [15] 张露,李世峰,宋杰,等. 木本高山花卉马缨杜鹃的全基因组扫描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73(1):326-331. [16] 周媛,童俊,徐冬云,等. 高温胁迫下不同杜鹃品种PSⅡ活性变化及其耐热性比较[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150-159. [17] 赵冰,付玉梅,丁惠惠,等. Ca2+处理对秦岭高山杜鹃耐热性的影响[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6):29-32. [18] 胡伟娟,张启翔,潘会堂. 报春花属植物耐热性生理指标研究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5):158-163. [19] 李爱国, 屈霞, 李小科, 等. 植物耐热性的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07 (b12):493-497. [20] 陈立松,刘星辉. 植物抗热性鉴定指标的种类[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 (4):72-77. [21] 朱玉雪,张敏涛,刘莹,等. 4种早花大花组铁线莲的耐热性综合评价[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7,35(1):58-65. [22] 苏秀红. 不同紫茎泽兰种群耐旱与耐热性的评价及耐热性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