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大河,罗勇,陈振林,等.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 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6):311-314. [2] 李摇勇,杨晓光,代姝玮.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912-2921. [3] 唐国平,李秀彬,FISCHER G,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 地理学报,2000,55(2):129-138. [4] 房玉伟,张育慧,舒素芳,等. 近45年金华市晚稻安全齐穗期的变化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4):851-855. [5] 罗怀良,陈国阶,朱波. 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28-32. [6] 魏瑞江,李春强,姚树然. 农作物气候适宜度实时判定系统[J].气象科技,2006,34(2):229-232. [7] 杜尧东,段海来,唐力生.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适宜性[J].生态学杂志,2010,29(5):833-839. [8] 徐玲玲,吕厚荃,方利.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的影响[J]. 资源科学,2014,36(4):782-787. [9] 俞芬,千怀遂,段海来. 淮河流域水稻的气候适宜度及其变化趋势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4):537-542. [10] 王辉,王鹏云,田燕,等. 昆明小麦气候适宜度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5):680-684. [11] 姚树然,王鑫,李二杰. 河北省棉花气候适宜度及其时空变化趋势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5):24-29. [12] 潘虹,邱新法,高婷,等. 基于TRMM 和 NCEP-FNL数据的降水估算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16-122. [13] 张丹,邱新法,曾燕. 浙江省高分辨率气温空间分布图的计算与绘制[J].大气科学学报,2011,34:215-224. [14] 王丽,邱新法,王培法. 复杂地形下长江流域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式模拟[J].地理学报,2010,65:543-554. [15] 王辉,覃鸿妮,吕学高,等. 不同海拔下玉米生物学干重的动态变化研究[J].玉米科学,2012,21(3):51-55. [16] 侯剑. 杂交油菜制种提高母本制种结实率的研究 Ⅱ.不同海拔高度对母本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J]. 种子,2004,24(3):36-38. [17] 马树庆. 吉林省农业气候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18] 赵峰,千怀遂,焦士兴. 农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J]. 资源科学,2003,25(6):77-82. [19] 徐学选,高鹏,蒋定生. 延安降水对农作物生长适宜性的模糊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0,7(2):73-76. [20] 黄璜. 中国红黄壤地区作物生产的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6,11(4):341-345. [21] LOU W P,SUN K,SUN S L, et al.Changes in pick beginning date and frost damage risk of tea tree in Longjing tea producing area[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2013,114:115-123. [22] 曹祥康. 福建省种植制度气候分析与区划[J]. 耕作与栽培,1986,6(Z1):3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