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书华. 一年生芦笋吨产栽培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17-21. [2] 杨新琴,陈能阜,卢钢,等. 不同覆盖方式对大棚春绿芦笋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长江蔬菜,2013(24): 31-33. [3] 杨新琴, 陈能阜, 卢钢, 等. 浙江省芦笋产业发展的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55(6): 811-812,815. [4] 许香春, 王朝云. 国内外地膜覆盖栽培现状及展望[J].中国麻业,2006(1): 6-11. [5] 何文清, 严昌荣, 赵彩霞, 等. 我国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途径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3): 533-538. [6] 谢启鑫, 周劲松, 罗绍春, 等. 早春覆盖对长江中下游绿芦笋生长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4): 91-94. [7] 乜兰春, 王梅, 刘杨. 不同覆盖方式对绿芦笋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8(3): 59-61. [8] 薛颖昊, 曹肆林, 徐志宇, 等. 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6(8): 1595-1600. [9] 易永健, 许香春, 王朝云, 等.麻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J]. 中国麻业科学, 2010, 32(5): 252-257. [10] 王朝云, 许香春, 易永健, 等. 麻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的研究[J]. 中国麻业科学, 2009, 31(3): 191-197. [11] 石磊, 王朝云, 易永健, 等.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环境和大豆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0(3): 90-93. [12] 梁训义, 徐孝方, 李乐斌, 等. 芦笋杂交种新品系浙丰121F1的农艺特性[J].长江蔬菜, 2014(14): 37-41. [13] 贾海民, 赵聚莹, 李术臣. 芦笋茎枯病分级标准及调查方法的商榷[J].中国蔬菜,2010(11): 25-26. [14] 陈学红,濮杨, 周秋阳. 不同采收期绿芦笋品质的综合评价[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7, 43(1): 225-230. [15] 杨迎青, 李湘民, 孟凡, 等. 芦笋茎枯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及芦笋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J]. 植物病理学报, 2012, 42(6): 649-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