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NZELL C R, WAHLBERG I.Leaf composition in relation to smoking quality and aroma[J].Recent Advance of Tobacco Science, 1980(6):64-122. [2] 姜慧娟, 赵铭钦, 任伟, 等. 浓香型烤烟中性致香成分及多酚含量与香气质量的关系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 2014, 20(5): 25-30. [3] 李俊丽, 叶协锋, 赵莉, 等. 豫中浓香型烤烟香气质量与中性致香成分关系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12): 1268-1272. [4] 李晓婷, 荣凡番, 罗云, 等. 典型香型间和地区间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组成与含量差异[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 32(6): 1036-1044. [5] 李小勇, 赵铭钦, 拓阳阳, 等. 延边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致香物质变化规律[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6): 2546-2551. [6] 黄维,韩善红,崔国民,等. 不同调制工艺对烘烤过程中烟叶类胡萝卜素降解致香物质的影响[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7):96-102. [7] 赵会纳, 蔡凯, 雷波, 等. 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在烘烤前后的差异分析[J]. 中国烟草科学, 2015, 36(2): 8-13. [8] 任汝周, 李佛琳, 胡小东, 等. 调制工艺对烤烟调制过程中类胡萝卜素降解以及烟叶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22): 198-203. [9] 张真美, 赵铭钦, 王一丁, 等. 不同变黄条件对烤烟上部叶中性致香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12): 57-63. [10] 孟智勇, 马浩波, 李彦平, 等. 密集烘烤定色升温方式对烤烟质量及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8): 57-61. [11] 刘红光, 胡玲, 赵斌, 等. 初烤、复烤烟叶协同醇化对烟叶品质的影响[J]. 烟草科技, 2017, 50(7): 31-39. [12] 王玉华, 褚建忠, 徐丙升, 等. 烤烟自然醇化过程美拉德反应产物变化及与感官质量的关系[J]. 中国烟草科学, 2015, 36(4): 85-90. [13] 闫铁军. 不同产区烤烟配方模块在醇化过程中质量的变化趋势及醇化周期研究[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09. [14] 周恒, 邵惠芳, 许自成, 等. 不同醇化阶段复烤片烟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7(4): 433-439. [15] 范坚强, 宋纪真, 陈万年, 等. 醇化过程中烤烟片烟化学成分的变化[J]. 烟草科技, 2003, 36(8): 19-22. [16] 张允政. 烤烟片烟醇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及与醇化质量的关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17] 胡有持, 牟定荣, 李炎强, 等. 云南烤烟复烤片烟自然陈化时间与质量关系的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 2004, 10(4): 1-7. [18] 王玉华. 醇化过程中烟叶重要中性致香物质变化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19] 胡建军, 周冀衡, 李文伟, 等. 烤烟香味成分与其感官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J]. 烟草科技, 2007, 40(3): 9-15, 22. [20] 杜咏梅, 郭承芳, 张怀宝, 等. 水溶性糖、烟碱、总氮含量与烤烟吃味品质的关系研究[J]. 中国烟草科学, 2000, 21(1): 7-10. [21] 王允白, 王宝华, 郭承芳, 等. 影响烤烟评吸质量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8, 31(1): 89-91. [22] 肖守斌. 烤烟烟碱含量与评吸质量的关系[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 38(4): 4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