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邹琦.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 刘家尧, 刘新.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72-75. [3] 汤绍虎, 罗充.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 高俊凤.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蓬桂华, 张爱民. 辣椒不同生育期光合作用比较[J]. 长江蔬菜, 2016(24): 63-66. [6] 黄巍, 缪武. 辣椒两种雄性不育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的变化关系[J]. 辣椒杂志,2017, 15(2):29-32. [7] 李莹莹,魏佑营,张瑞华,等.辣椒(Capsicum annuum L.)雄性不育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物质代谢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6(3):134-137. [8] 侯杰, 韩玉珠, 李娇, 等. 辣椒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材料花蕾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 长江蔬菜, 2017(8): 28-32. [9] 邓明华, 邹学校, 周群初, 等.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生化特性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8(6): 492-494. [10] 孙立全, 霍治军, 常彩涛, 等. 辣椒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及脯氨酸等含量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3, 18(4): 39-41. [11] FANG X P, FU H F, GONG Z H, et al.Involvement of a universal amino acid synthesis impediment i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pepper[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3357. [12] 邹学校, 侯喜林, 刘荣云, 等.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对不育系及杂交一代农艺性状和生化特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04, 31(6): 732-736. [13] 颜秀娟, 何鑫, 裴红霞, 等. 宁夏羊角椒雄性不育与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的关系初步研究[J]. 北方园艺, 2014(21): 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