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继红 . 我国土壤酸化的成因与防控研究[J]. 农业灾害研究, 2012(6):42-45.
|
[2] |
张福锁 . 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现状及影响[J]. 民主与科学, 2016(6):26-27.
|
[3] |
张璐, 逄洪波, 张雨欣 , 等. 我国土壤酸化的原因及改良措施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7,45(8):49-52.
|
[4] |
徐仁扣, 李九玉, 周世伟 , 等. 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调控的科学问题与技术措施[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33(2):160-167.
|
[5] |
刘莉, 杨丽军, 白颍艳 , 等. 土壤酸化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7,45(10):83-87.
|
[6] |
张玲玉, 赵学强, 沈仁芳 . 土壤酸化及其生态效应[J]. 生态学杂志, 2019,38(6):1900-1908.
|
[7] |
徐仁扣 . 酸化红壤的修复原理与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
[8] |
杨晶, 易镇邪, 屠乃美 . 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16,30(2):226-231.
|
[9] |
姜军, 徐仁扣, 赵安珍 .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酸性红壤的pH缓冲容量[J]. 土壤通报, 2006,37(6):1247-1248.
|
[10] |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森林土壤石灰施用量的测定: LY/T 1242—199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9.
|
[11] |
张天彬, 涂仕华, 冯文强 , 等. 四川酸性土壤石灰需求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 生态环境, 2003(1):63-65.
|
[12]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
[13] |
张甘霖, 龚子同 . 土壤调查实验室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
[14] |
AITKEN R L, MOODY P W . The effect of valence and ionic-strength on the measurement of pH buffer capacity[J]. Soil Research, 1994,32(5):975.
DOI
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