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太霞, 李景原, 胡正海. 地黄的形态结构与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04(5):109-111.
|
[2] |
夏至, 王璐静, 黄勇, 等. 地黄属植物DNA条形码鉴定及地黄栽培起源研究[J]. 中草药, 2016, 47(4):648-654.
|
[3] |
李建军, 任美玲, 王君, 等. 怀地黄新品种选育研究[J]. 中药材, 2016, 39(7):1452-1456.
|
[4] |
李明杰, 冯法节, 张宝, 等. 多元组学背景下地黄连作障碍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7, 42(3):413-419.
|
[5] |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等. 氮钾配施对弱筋小麦氮、钾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6):1054-1061.
|
[6] |
高志红, 陈晓远, 林昌华, 等. 不同施肥水平对木薯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及其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8):1637-1645.
|
[7] |
袁晓倩, 郭巧生, 王长林, 等. 氮磷钾配方施肥对旋覆花生长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 44(15):3246-3252.
|
[8] |
陈宇航, 刘丽, 郭巧生, 等. 夏枯草氮、磷、钾吸收分配特征及其干物质积累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4):3410-3415.
|
[9] |
申浩, 吴卫, 郑有良, 等. 川半夏生长期氮、磷、钾营养吸收特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1):22-26.
|
[10] |
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 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
[11] |
马常宝, 郑磊, 谢小玲, 等. 植株全磷含量测定钼锑抗比色法:NY/T2421—2013 [S/OL].(2013-09-10). https://www.docin.com/p-1030686160.html.
|
[12] |
付尧, 孙玉军. 植物有机碳测定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3, 26(1):24-30.
|
[13] |
姚素梅, 康跃虎, 刘海军. 喷灌与地面灌溉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比较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6):51.
|
[14] |
普雪可, 吴春花, 勉有明, 等.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4):734-747.
|
[15] |
陈兴福, 杨文钰, 刘红昌. 麦冬氮、磷、钾吸收与积累特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16):1233-1236.
|
[16] |
吴卫, 郑有良, 杨瑞武, 等. 鱼腥草氮、磷、钾营养吸收和累积特性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 2001(10):28-30.
|
[17] |
李宁. 王不留行对氮磷钾吸收利用及密度和施肥的产量质量效应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8.
|
[18] |
林瑞余, 蔡碧琼, 柯庆明, 等.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固碳特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6(12):2441-2448.
|
[19] |
薛利红, 杨林章, 范小晖. 基于碳氮代谢的水稻氮含量及碳氮比光谱估测[J]. 作物学报, 2006(3):430-435.
|
[20] |
刘利, 雷小龙, 黄光忠, 等. 机械化播栽对杂交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碳氮比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4):831-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