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NILE S H, SU J J, WU D, et al.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Zhe Beimu): a review on its traditional uses, phytochemical profile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21, 153:112289.
|
[2] |
宗侃侃, 石红静, 陈淑淑, 等. 浙贝母灰霉病发生流行因子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9): 1547-1549.
|
[3] |
阮洪生, 王翰华, 马舒伟, 等. 浙贝母产业现状及思考[J]. 浙江农业科学, 2021, 62(10): 1953-1955, 1959.
|
[4] |
朱静坚. 浙贝母种植模式调查与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3): 380-381, 387.
|
[5] |
刘玉红, 陈淑淑, 孙彩霞, 等. 浙贝母病虫害发生及农药使用现状调查[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 61(3): 448-450.
|
[6] |
邓曹仁, 胡启松, 陈林杰, 等. 5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 61(11): 2303-2304.
|
[7] |
吕先真, 郑永利, 潘兰兰, 等. 浙贝母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2): 85-86.
|
[8] |
李吉二, 温思思, 张羽加, 等. 浙贝母灰霉病病原真菌的分子鉴定[J]. 植物保护, 2022, 48(2): 151-156.
|
[9] |
李云山, 郑成. 浙贝母灰霉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84, 10(3).
|
[10] |
朱丽燕, 周小军, 何晓婵, 等. 嘧霉胺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7): 1184-1185.
|
[11] |
蔡嘉慧, 罗秀俊, 王明爽, 等. 浙贝母灰霉病菌生防菌的筛选和抑菌活性测定[J]. 浙江农业科学, 2021, 62(9):1806-1808.
|
[12] |
方翠芬, 张文婷, 马临科, 等. 浙贝母中多菌灵残留量测定及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J]. 中成药, 2018, 40(1): 234-236.
|
[13] |
白晓蒙. 昌黎地区葡萄灰霉病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D]. 秦皇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7.
|
[14] |
陈长卿, 张博, 杨丽娜, 等. 越橘灰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4(5): 511-516.
|
[15] |
岳海梅, 庄华, 旺姆. 林芝地区温室番茄灰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4): 13223-13224, 13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