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华, 李建. 中国现代水稻[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7. [2] 程式华, 方福平. 2009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 方福平, 程式华. 论中国水稻生产能力[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6):559-566. [4] 胡培松. 杂交水稻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2):58-62. [5] 孙益东. 水稻机插秧推广缓慢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9):72-73. [6] 沈建辉, 邵文娟, 张祖建, 等. 苗床落谷密度、施肥量和秧龄对机插稻苗质及大田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6, 32(3):402-409. [7] 张殿忠, 汪沛洪, 赵会贤. 测定小麦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方法[J]. 植物生理学报, 1990(4):62-65. [8] 沈建辉, 曹卫星, 朱庆森, 等.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6(3):7-9. [9] 陈明如, 龙继锐. 缓释氮肥用量及与磷钾配比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08(2):67-70. [10] 杨玉, 邓文, 青先国.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早稻抗倒性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1(3):29-32. [11] 周青, 陈新红, 王纪忠, 等. 不同基质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7):8889-8891. [12] 李亦斌. 氮、磷、钾对水稻秧苗根系生长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06(3):29-30. [13] 周林杰, 罗兵前. 江苏省直播稻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J]. 江苏农业科学, 2008(3):16-19. [14]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5] 潘圣刚, 闻祥成, 田华, 等. 播种密度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6(3):3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