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57卷第3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75-164.
|
[2] |
李殿鑫, 戴远威, 陈伟, 等. 蓝莓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18(4):69-70,74.
|
[3] |
李亚东, 孙海悦, 陈丽. 我国蓝莓产业发展报告[J]. 中国果树, 2016(5):1-10.
|
[4] |
贺艳. 不同品种蓝莓果实采后品质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
|
[5] |
谢国芳, 刘娜, 卢丹, 等. 不同时间采收的贵州主栽蓝莓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J]. 经济林研究, 2020, 38(2):209-214,240.
|
[6] |
於虹, 贺善安, 顾姻. 我国和世界蓝浆果的发展前景[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1, 10(2):52-55.
|
[7] |
张林, 梁银娜, 孙钧. 浙江省蓝莓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浙江柑橘, 2015, 32(2):5-7.
|
[8] |
谢国芳, 韦开红, 王瑞, 等. 贵州引种早熟蓝莓品种品质特性评价[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 42(7):230-235.
|
[9] |
陈招芳, 杨镰聪, 黄金秋, 等. 蓝莓果浆品质测定及感官评价[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0, 55(4):168-174.
|
[10] |
乌凤章. 北高丛蓝莓品种耐较高土壤pH值胁迫能力综合评价和指标筛选[J]. 果树学报, 2020, 37(11):1711-1722.
|
[11] |
孙卓, 张会忠, 郑伟尉, 等. 蓝莓新品种在嘉兴地区的适应性比较研究[J]. 落叶果树, 2019, 51(2):15-17.
|
[12] |
刘健伟, 王勤红, 方寒寒, 等. 5个蓝莓品种富阳地区引种比较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 61(12):2557-2558,2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