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十五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
[2] |
梁引库. 药用植物黄精研究现状[J]. 陕西农业科学, 2008, 54(1): 81-82, 94.
|
[3] |
田启建, 赵致. 黄精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07, 9(8): 32-33, 38.
|
[4] |
刘祥忠. 多花黄精种植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9): 216-217, 219.
|
[5] |
李世, 郭学鉴, 苏淑欣, 等. 黄精野生变家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7, 22(7): 398-401.
|
[6] |
岳珠珠, 王志成, 姜明瑞, 等. 多花黄精酒蒸过程中色泽与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23, 34(2): 356-359.
|
[7] |
潘永柱, 朱强根, 赵建诚, 等. 不同海拔多花黄精各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福建林业科技, 2022, 49(2): 26-31, 57.
|
[8] |
范佐旺, 柯晓燕, 陈靓雯, 等. 多花黄精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 2020, 37(5): 119-126.
|
[9] |
蒋芙蓉, 江星明, 黄良辉, 等. 基于ATR-FTIR研究药食同源植物多花黄精的产地分布[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43(5): 864-868.
|
[10] |
章登停, 杨健, 程铭恩, 等.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多花黄精产地识别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16): 4347-4361.
|
[11] |
毛海斌. 多花黄精种植管理技术[J]. 农村新技术, 2022(12): 11-13.
|
[12] |
徐晓强, 舒月文, 俞春英, 等. 浙产道地多花黄精种子繁育技术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22, 63(8): 1685-1688.
|
[13] |
章鹏飞, 张虹, 张小波, 等. 多花黄精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13): 3073-3078.
|
[14] |
程鹤, 刘峻麟, 徐君, 等. 安徽省多花黄精适生区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 28(9): 6-10.
|
[15] |
李敏, 吴爱琴, 李欣, 等. 福建省多花黄精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2, 51(1): 34-41.
|
[16] |
刘金林, 魏云龙, 吴鹤波, 等. 泰顺县森林风景资源评价[J]. 湖南林业科技, 2023, 50(2): 108-114.
|
[17] |
郑坚, 陈秋夏, 张旭乐, 等. 温州山区主要中药材(植物药)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 浙江林业科技, 2004, 24(3): 63-67.
|
[18] |
张立华, 陈国培, 姜武. 浙西南多花黄精品质评价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23, 64(6): 1475-1477.
|
[19] |
姚馨, 张金渝, 万清清, 等. 滇黄精的潜在分布与气候适宜性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8, 26(5): 439-448.
|
[20] |
林伟, 徐淼锋, 权永兵, 等. 基于MaxEnt模型的草地贪夜蛾适生性分析[J]. 植物检疫, 2019, 33(4): 69-73.
|
[21] |
塔旗, 李言阔, 范文青, 等. 基于最大熵生态位模型的中华穿山甲潜在适宜生境预测[J]. 生态学报, 2021, 41(24): 9941-9952.
|
[22] |
王丹. 竹叶柴胡适生区预测及气候变化对其空间格局影响[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
[23] |
ELITH J, GRAHAM C H, ANDERSON R P, et al. Novel methods improve predic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s from occurrence data[J]. Ecography, 2006, 29(2): 129-151.
|
[24] |
朱志柳, 徐端妙, 张学鑫, 等. 不同海拔对林下多花黄精生长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22, 63(3): 500-502, 572.
|
[25] |
王晖, 姜武, 陶正明, 等. 淳安县林下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7): 1190-1191, 1198.
|
[26] |
侯贵琼, 施德林. 新平县者竜乡林下黄精栽培技术[J]. 云南农业科技, 2016(3): 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