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伟婷,于欢,曹胜男,等. 近20年黄淮海地区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6):3132-3145. [2] 徐虹,张丽娟,赵艳霞,等.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花期阴雨灾害风险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14,23(5):263-272. [3] 郁凌华,赵艳霞.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的旱涝灾害分析[J].灾害学,2013,28(2):71-75,80. [4] 周进宝,杨国航,孙世贤,等.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玉米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J]. 作物杂志,2008(2):4-7. [5] 夏新.9个杂交玉米新品种(组合)在新化县的引种试验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6(2):9-11. [6] 张运锋,饶发候,樊应虎,等.楚雄州玉米新品种(品系)品比试验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10):14-16. [7] 刘露,秦剑.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4):46-47. [8] 时成俏,覃永嫒,黄安霞,等. 秋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J]. 作物杂志,2007(6):57-59. [9] 李香芹. 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4(7):107-109. [10] 刘强,杨明花,艾合买提江,等.11个玉米主要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7):123-125,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