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玉军. 稳规模,优结构,上水平[J].中国烟草,2011(23):35. [2] 闫新甫. 中外烟叶等级标准与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 刘国顺. 中国烟叶生产实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2011. [4] 盛立冉,杨乐.优化烟叶结构的对策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169-170. [5]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云南省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实施意见(云烟叶[2011]34号)[R].昆明:云南省烟草专卖局,2011. [6] 李章海,徐晓燕,季学军,等. 株距、打顶高度、施氮量和烟草品种对烟碱产量和浓度的影响[J].国外烟草,1985(1):19-24. [7] 刘泓,熊德中,许茜.氮肥用量与留叶数对烤烟氮吸收及烟碱含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85-87. [8] 黄一兰,王瑞强,王雪仁,等.打顶时间与留叶数对烤烟产质量及内在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4,25(4):18-22. [9] 查宏波,石磊,卯志勇,等. 株行距、施氮量及打顶留叶长度对云烟97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影响[J].烟草科技,2012(12):39-43. [10] 雷永和,许美玲,黄学跃.云南烟草品种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11] 张家鹏. 优良烟种“红花大金元”及高产栽培[J]. 农技服务,2000(1):18-19. [12] 烤烟:GB 2635—1992[S]. [13] 烟草及烟草制品总植物碱的测定连续流动法:YC/T 160—2002[S]. [14] 烟草及烟草制品总氮的测定连续流动法:YC/T 161—2002[S]. [15] 烟草及烟草制品水溶性糖的测定连续流动法:YC/T 159—2002[S]. [16] 烟草及烟草制品钾的测定火焰光度法:YC/T 173—2003[S]. [17] 烟草及烟草制品氯的测定连续流动法:YC/T 162—2002[S]. [18] 张振平,刘孟军.烤烟高打脚叶与二次打顶技术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2,11(2):118-120. [19] 王斌,周冀衡,杨未,等.不同时间二次打顶对烤烟上部烟叶理化性质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2(13):43-45. [20] 王育军,周冀衡,张一杨,等.不同打叶时间对烤烟产质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29(1):78-83. [21] 胡向丹,彭宇,马莹,等.兴烟1号烟叶结构优化探讨[J].作物研究,2013(增刊1):54-56. [22] 黄夸克,马彦清,李祖红,等.田间不适用鲜烟叶的消化时期与消除叶片数对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4):163-167. [23] 陈志敏,彭业敏,许忠元,等.优化烟叶结构对烟叶产量及质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2(12):19-20. [24] 李伟,邹凯,周清明,等.田间摘除不适用鲜烟叶数量和时期对上部烟叶物理性状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2):142-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