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统泉,吴大付.河南小麦生产现状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78-81. [2] 赵倩,姜鸿明,孙美芝,等.山东省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42-45. [3] 刘朝辉,李江伟,蒋志凯,等.河南省小麦区试品种(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9):26-28,32. [4] 赵倩,李美玲,李林志,等.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1):21-24. [5] 王继滨,李风云,李红芹,等.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三因素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42-143,162. [6] 盖钧镒. 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 明道绪. 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 王汉民.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6(7):55-56. [9] 杨程,李向东,张德奇,等.小麦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6,45(10):1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