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纪麟. 玉米育种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 冯绍宽. 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及前景[J]. 天津农业科学, 1990(1): 36-39. [3] 刘录祥, 孙其信, 王士芸. 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品种综合评估初探[J].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3): 22-27. [4] 吴敏生, 戴景瑞. 灰色系统理论在玉米育种上的综合应用[J]. 华北农学报, 1999, 14(2): 30-35. [5] 吴学忠, 潘国元, 邓培延, 等. 黔西北山区旱坡地玉米主要性状研究[J]. 杂粮作物, 2001, 21(4): 8-10. [6] 邓聚龙. 灰色系统与农业[J]. 山西农业科学, 1985, 13(5): 34-37. [7] 李春霞, 苏俊, 钟占贵, 等.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玉米科学, 1996, 4(1): 35-38. [8] 唐海涛, 张彪, 林勇, 等.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20(5): 912-916. [9] 韩学坤, 薛国峰, 王会军, 等. 西南地区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2): 212-214. [10] 连晓荣, 陈苍. 高密植条件下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甘肃农业科技, 2018(3):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