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杀菌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责任编辑: 张才德
收稿日期: 2022-01-28
Received: 2022-01-28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程静雯(1993—),女,安徽宣城人,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E-mail: chengjingwen1993@163.com。
研究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浮剂525 mL·hm-2、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800 mL·hm-2、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675 mL·hm-2、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 4种杀菌剂,不同时期和施药次数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盛花期施药效果优于初花期,其中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盛花期防治效果比初花期提升31.7百分点;2次施药效果优于单次,以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的差异最大,达到29.6百分点。
关键词:
本文引用格式
程静雯, 李阿根, 陈瑞, 张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余杭区植保站病虫观测圃进行,土壤为脱潜水稻土,pH 4.1,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试验油菜品种为浙油50,播种时间为2020年12月25日,油菜长势均匀。
供试药剂共4种: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浮剂(江苏辉丰生物农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杭州泰丰化工有限公司提供);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安徽久易提供);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施药器械采用工农18型电动喷雾器。
1.2 处理设计
试验的4种药剂均设置在油菜初花期施药、盛花期施药以及初花期和盛花期均施药3种施药处理,共12个处理,并设等量清水对照(CK)。各药剂用量分别为: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浮剂525 mL·hm-2;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800 mL·hm-2;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675 mL·hm-2;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小区面积66.7 m2,重复3次。各处理按设计分别在3月4日初花期、3月21日盛花期施药。
附近气象台站数据显示,3月雨日21 d,降雨量177.5 mm,4月雨日14 d,降雨量46.7 mm。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在油菜成熟期进行药效调查,在每个处理的每个小区以五点取样法随机选取50株,分别调查健株和病株数,并对每一株病株做严格的菌核病发病情况定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1级,全株茎秆和分支<5%发病;3级,6%<全株茎秆和分支发病<15%;5级,16%<全株茎秆和分支发病<30%;7级,31%<全株茎秆和分支发病<50%;9级,全株茎秆和分支发病>50%。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油菜菌核病的病情指数和药剂的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药时间的防效
表1表明,4种药剂在分别油菜初花期和盛花期2次施药防治中,病情指数和防效差异最小的是咪鲜胺铜盐·氟环唑,病情指数差异为0.3,防效差异为0.9百分点;病情指数和防效差异最大的是丙硫菌唑,病情指数差异为10.8,防效差异为31.7百分点;4种药剂平均病情指数差异为5.0,防效差异为14.6百分点。
表1 4种药剂花期不同阶段施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处理 | 病情指数 | 防效/% | ||
---|---|---|---|---|
初花期 | 盛花期 | 初花期 | 盛花期 | |
咪鲜胺铜盐·氟环唑 | 8.7 | 8.4 | 74.6 | 75.5 |
甲基硫菌灵 | 11.3 | 7.3 | 66.8 | 78.7 |
丙硫菌唑 | 14.9 | 4.1 | 56.4 | 88.1 |
氟唑菌酰羟胺 | 18.4 | 13.6 | 46.0 | 60.1 |
清水(CK) | 34.2 | 34.2 | 0 | 0 |
2.2 不同施药次数的防效
表2表明,4种药剂施药1次或2次,病情指数和防效差异最小的是咪鲜胺铜盐·氟环唑,病情指数差异为3.5,防效差异为10.2百分点;病情指数和防效差异最大的是氟唑菌酰羟胺,病情指数差异为10.1,防效差异为29.7百分点;4种药剂平均病情指数差异为6.4,防效差异为18.7百分点。
表2 4种药剂不同施药次数防治油菜 菌核病的效果
处理 | 病情指数 | 防效/% | ||
---|---|---|---|---|
1次 | 2次 | 1次 | 2次 | |
咪鲜胺铜盐·氟环唑 | 8.5 | 5.0 | 75.1 | 85.3 |
甲基硫菌灵 | 9.3 | 4.9 | 72.8 | 85.7 |
丙硫菌唑 | 9.5 | 2.0 | 72.2 | 94.1 |
氟唑菌酰羟胺 | 16.0 | 5.9 | 53.0 | 82.7 |
清水(CK) | 34.2 | 34.2 | 0 | 0 |
2.3 不同药剂的防效差异
表3表明,4种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氟唑菌酰羟胺的防效较差,与清水对照相比,施药后病情指数降低21.5,防效为62.9%;丙硫菌唑的防效最好,施药后病情指数降低27.2,防效为79.5%。
表3 4种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处理 | 病情指数 | 防效/% |
---|---|---|
咪鲜胺铜盐·氟环唑 | 7.4 | 78.5 |
甲基硫菌灵 | 7.8 | 77.1 |
丙硫菌唑 | 7.0 | 79.5 |
氟唑菌酰羟胺 | 12.7 | 62.9 |
清水(CK) | 34.2 | 0 |
3 小结与讨论
2021年余杭区油菜普遍在3月上旬开始开花,3月中下旬盛花,4月上旬进入结荚期,田间调查茎秆发生油菜菌核病在4月上旬开始。研究表明,油菜结荚期多阴雨天气有利于茎秆发病[4,5]。同种药剂在盛花期喷施比在初花期喷施防效更佳,初花期和盛花期2次用药效果优于单次用药,盛花期用药更为关键[6]。目前,多菌灵是登记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主要药剂,但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同比例的抗性菌株出现[3,7]。甲基硫菌灵也有防治效果不佳的报道[8],氟唑菌酰羟胺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上有较好的效果[9],但在油菜上防治效果并不突出。研究表明,氢氧化铜与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复配使用,对油菜菌核病也有较好的效果[10]。在本试验中,氟唑菌酰羟胺按推荐剂量使用防效并不理想,可能与其作用机理偏保护作用相关[11]。丙硫菌唑在4种药剂中表现最优,可以做进一步研究[12]。油菜菌核病对油菜茎秆的侵染主要与温湿度相关[13],但是,各类杀菌剂在不同阶段使用的表现与其作用机理、持效期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在生产上要对不同杀菌剂的防治适期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efficacy of a novel SDHI fungicide pydiflumetofen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J].
Efficacy of fungicides for control of sclerotinia stem rot of canola
[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