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键, 毛德华, 蒋子良, 等.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因素分解及脱钩效应研究[J]. 生态经济, 2019,35(8):28-34,66.
|
[2] |
冯宗宪, 高赢. 中国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减排贡献及潜力探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4):13-20.
|
[3] |
王勇, 王颖. 中国实现碳减排双控目标的可行性及最优路径:能源结构优化的视角[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39(10):4444-4455.
|
[4] |
曲福田, 卢娜, 冯淑怡.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21(10):76-83.
|
[5] |
周勇, 赵伟. 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核算及低碳优化研究[J]. 生态经济, 2018,34(5):21-25.
|
[6] |
孙赫, 梁红梅, 常学礼, 等.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空间关联[J]. 经济地理, 2015,35(3):154-162.
|
[7] |
苑韶峰, 唐奕钰. 低碳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J]. 经济地理, 2019,39(2):190-198.
|
[8] |
杨国清, 朱文锐, 文雅, 等. 20年来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与效率空间分异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28(2):332-340.
|
[9] |
范建双, 虞晓芬, 周琳. 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效率增长及其空间相关性[J]. 地理研究, 2018,37(11):2177-2192.
|
[10] |
冯杰, 张胜, 王涛. 中国省际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5):141-145.
|
[11] |
杨文学, 张小平. 甘肃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解[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44(33):49-53.
|
[12] |
陈芷君, 刘毅华, 林华荣. 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分析[J]. 生态经济, 2018,34(5):26-32.
|
[13] |
王秋贤, 王登杰, 颜晓妹, 等. 基于脱钩理论的烟台市碳排放效应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 2015,35(2):313-318.
|
[14] |
董捷, 魏旭华, 陈恩. 土地利用碳排放地域差异下减排责任分摊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28(4):872-882.
|
[15] |
孟梅, 崔雪莹, 王志强. 低碳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47(19):261-265.
|
[16] |
黄国华, 刘传江, 徐正华. 长江经济带碳减排潜力与低碳发展策略[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27(4):695-704.
|
[17] |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分析及因素分解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23(5):595-602.
|
[18] |
张勇, 张乐勤, 汪应宏, 等. 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19(2):216-223.
|
[19] |
文枫, 鲁春阳. 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时空格局分异[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23(4):257-262,268.
|
[20] |
ANG B W. 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a practical guide[J]. Energy Policy, 2005,33(7):867-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