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孙彦敏, 王辉, 徐凌川. 近10年白首乌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 27(7): 131-136.
											 											 | 
										
																													
																						| [2] | 
																						 
											  谢崇源.  白首乌、白何首乌与何首乌[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4(4): 97-99.
											 											 | 
										
																													
																						| [3] | 
																						 
											  彭蕴茹, 丁永芳, 李友宾, 等. 白首乌研究现状[J]. 中草药, 2013, 44(3): 370-378.
											 											 | 
										
																													
																						| [4] | 
																						 
											  陈亚, 徐晓燕. 白首乌的药理作用及其开发利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4): 936-937.
											 											 | 
										
																													
																						| [5] | 
																						 
											  YANG Q X, GE Y C, HUANG X Y, et al.  Cynanauriculoside C-E, three new antidepressant pregnane glycosides from Cynanchum auriculatum[J]. Phytochemistry Letters, 2011, 4(2): 170-175. 
											 												 
																									DOI    
																																					URL    
																																			 											 | 
										
																													
																						| [6] | 
																						 
											  方希修, 王冬梅, 周雪松, 等. 滨海白首乌(耳叶牛皮消)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6, 35(4): 53-56, 75.
											 											 | 
										
																													
																						| [7] | 
																						 
											  陈其燕, 石云, 洪键. 滨海白首乌多糖的提取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9): 215-216, 220.
											 											 | 
										
																													
																						| [8] | 
																						 
											  CHEN W H, ZHANG Z Z, BAN Y F, et al.  Cynanchum bungei Decne and its two related species for “Baishouwu”: a review on traditional uses,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9, 243: 112110. 
											 												 
																									DOI    
																																					URL    
																																			 											 | 
										
																													
																						| [9] | 
																						 
											  高战武. 紫花苜蓿和燕麦抗盐碱机制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 
										
																													
																						| [10] | 
																						 
											  李建国, 濮励杰, 朱明, 等. 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J]. 地理学报, 2012, 67(9): 1233-1245.
											 											 | 
										
																													
																						| [11] | 
																						 
											  项玉英, 杨祥田, 张光华. 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调查及防治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06, 47(1): 17-19.
											 											 | 
										
																													
																						| [12] | 
																						 
											  杨真, 王宝山. 中国盐渍土资源现状及改良利用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 2015, 47(4): 125-130.
											 											 | 
										
																													
																						| [13] | 
																						 
											  杨劲松. 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土壤学报, 2008, 45(5): 837-845.
											 											 | 
										
																													
																						| [14] | 
																						 
											  张士功, 邱建军, 张华. 我国盐渍土资源及其综合治理[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0, 21(1): 52-56.
											 											 | 
										
																													
																						| [15] | 
																						 
											  张明, 吴承东. 白首乌杂交新品种盐乌140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11): 143, 189.
											 											 | 
										
																													
																						| [16] | 
																						 
											  姜云天, 张丽娜, 顾地周, 等. 盐胁迫对茶花凤仙种子萌发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 42(3): 37-41.
											 											 | 
										
																													
																						| [17] | 
																						 
											  张瑞富, 王云, 乔宏伟, 等. 盐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发芽的影响[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2(3): 297-301.
											 											 | 
										
																													
																						| [18] | 
																						 
											  张琴, 周萍萍, 朱松, 等. KCl胁迫对黑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 种子, 2012, 31(8): 89-92.
											 											 | 
										
																													
																						| [19] | 
																						 
											  阎顺国, 沈禹颖. 生态因子对碱茅种子萌发期耐盐性影响的数量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 1996, 20(5): 414-422.
											 											 | 
										
																													
																						| [20] | 
																						 
											  崔兴国. 盐胁迫对黄芪种子萌发的影响[J]. 衡水学院学报, 2010, 12(4): 31-32, 57.
											 											 | 
										
																													
																						| [21] | 
																						 
											  崔兴国. 药用植物圆叶牵牛种子萌发耐盐性分析[J]. 衡水学院学报, 2012, 14(1): 41-43.
											 											 | 
										
																													
																						| [22] | 
																						 
											  曾洪学, 王俊. 盐害生理与植物抗盐性[J]. 生物学通报, 2005, 40(9):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