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 ›› 2023, Vol. 64 ›› Issue (9): 2100-2104.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55

• 农业文化遗产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有效学习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旅游发展探析

姚灿灿1(), 邓菲菲2, 孙业红3,4,*()   

  1.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演艺与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3.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院, 北京 100101
    4.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 收稿日期:2023-05-24 出版日期:2023-09-11 发布日期:2023-09-14
  • 通讯作者: 孙业红(1981—),女,山东潍坊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遗产旅游研究,E-mail:sunyehong@buu.edu.cn
  • 作者简介:姚灿灿(1995—),女,河南濮阳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E-mail:yaocancan2020@163.com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1264);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一般课题(ZX202104007)

  • Received:2023-05-24 Online:2023-09-11 Published:2023-09-14

摘要:

加强农耕文化教育是研学旅游的热点。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丰富农耕资源,且依据不同时空特征具有不同的特点,是较适宜开展全年段农耕研学旅游活动的场所。文章基于有效学习理论,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时空特征的分析,探究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类型适宜开发的研学旅游发展形式。研究发现,遗址型农业文化遗产更适宜开发依托博物馆、展览馆为主的知识科普型研学旅游活动,技术型农业文化遗产因景观单一、规模较小等特点更适宜开展农耕文化体验为主的文化体验型研学旅游活动,景观型农业文化遗产因其规模面积较大、民族文化鲜明等特点,更适宜开展探索型、体验特色民族文化等研学旅游活动。基于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类型特点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研学旅游职能发挥模式,以提高旅游者的研学效果,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为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地, 研学旅游, 有效学习理论,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