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64卷第9期目次
    2023, 64 (9):  0-0. 
    摘要 ( 82 )   PDF(6294KB) ( 1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题论述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全过程绿色生产认知与行为异质性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王丽娟, 解崇斌, 楼宇杰, 范淼珍, 赖齐贤
    2023, 64 (9):  2077-208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03
    摘要 ( 141 )   HTML ( 14 )   PDF(1264KB) ( 241 )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分析框架,利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农户全过程绿色生产认知和行为及其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绿色生产认知方面,农户的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认知因素还存在匹配错位的问题;绿色生产行为方面,农户绿色生产的先进技术、新型投入品的应用率还不高,废弃物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农户异质性来看,规模户绿色生产认知和行为水平总体高于小农户,规模户与小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选择的行为差异较大,小农户更多采用传统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而规模户采取的技术措施更为现代化、多样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畜禽粪污还田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及建议
    朱燕燕, 黄国生, 蒋永健
    2023, 64 (9):  2083-208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95
    摘要 ( 107 )   HTML ( 16 )   PDF(1486KB) ( 228 )  

    本文介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概况及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在种养结合过程中的优势,阐述和分析种养结合的现状及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成熟模式,提出我国推进种养结合发展的措施,以期提高畜禽粪污在还田中的利用水平,为推进我国种养结合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业碳汇利益共享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朱文啸
    2023, 64 (9):  2089-209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87
    摘要 ( 98 )   HTML ( 4 )   PDF(1248KB) ( 178 )  

    规范林业碳汇利益共享法律保障机制,对促进林业生态产品市场化,巩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现“两山”转换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林业碳汇利益共享面临着权利客体界定不清、主体利益难以保障、纠纷协调机制缺乏等诸多挑战。浙江省安吉县在林业碳汇实践中形成了“林业碳汇经营与利益共享模式”,这是协同治理理论的运用,值得借鉴。协同治理视角下林业碳汇利益共享法律保障机制构建应以森林资源利用权为基础实现立法协同,以林碳收益共享机制为核心实现分配协同,以绿色金融手段为兜底实现保障协同,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林业碳汇的市场化运作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文化遗产
    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价值研究
    顾兴国, 王莉, 冯燕萍, 楼黎静
    2023, 64 (9):  2095-209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54
    摘要 ( 126 )   HTML ( 5 )   PDF(2602KB) ( 352 )  

    发掘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抓手,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世界丝绸之源、世界珍珠之源、世界茶文化之源等,湖州具有7 000多年农耕历史,不仅是江南地区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还是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资源集聚区,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本文分析了湖州市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分布特征和产业分布特征,并对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生态与科技价值、经济与社会价值等进行了综合评估;进一步,从规划先行、项目申报、品牌建设、文旅融合、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时代江南农耕文化展示窗口的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有效学习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旅游发展探析
    姚灿灿, 邓菲菲, 孙业红
    2023, 64 (9):  2100-210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55
    摘要 ( 137 )   HTML ( 7 )   PDF(1635KB) ( 325 )  

    加强农耕文化教育是研学旅游的热点。农业文化遗产地拥有丰富农耕资源,且依据不同时空特征具有不同的特点,是较适宜开展全年段农耕研学旅游活动的场所。文章基于有效学习理论,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时空特征的分析,探究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类型适宜开发的研学旅游发展形式。研究发现,遗址型农业文化遗产更适宜开发依托博物馆、展览馆为主的知识科普型研学旅游活动,技术型农业文化遗产因景观单一、规模较小等特点更适宜开展农耕文化体验为主的文化体验型研学旅游活动,景观型农业文化遗产因其规模面积较大、民族文化鲜明等特点,更适宜开展探索型、体验特色民族文化等研学旅游活动。基于不同农业文化遗产地类型特点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研学旅游职能发挥模式,以提高旅游者的研学效果,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研学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为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
    方进林, 杨旭斌, 钱涛, 顾兴国
    2023, 64 (9):  2105-210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57
    摘要 ( 108 )   HTML ( 16 )   PDF(3466KB) ( 328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钱江源地区不仅具有极其优越的生态环境,而且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能够为“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供多元价值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开化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及“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实践进展,深入剖析了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推进“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若干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析农艺改良措施在云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刘波, 赵小霞, 毛金华, 刘伟平, 范飞军
    2023, 64 (9):  2110-211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91
    摘要 ( 135 )   HTML ( 7 )   PDF(1212KB) ( 326 )  

    云和梯田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农耕文化深厚,近年来通过开发特色旅游推动生态与文化价值的转化。然而,受山区人口流失、梯田维护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云和梯田面临文化遗产传承难、经营效益差等困境,因此,通过遵循活态保护原则,开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农业耕种实践,引进农艺技术成果,融合传统耕作技艺,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明显增加了梯田农作的直接产出,成功探索出一条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实现了梯田农业系统保护与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资源特征与多元价值
    肖蓬蓬, 马雅敏, 顾兴国
    2023, 64 (9):  2114-211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60
    摘要 ( 139 )   HTML ( 7 )   PDF(2079KB) ( 335 )  

    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是缙云人充分利用山区茭白田的水面空间资源套养麻鸭,并通过茭白、麻鸭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本文通过文献搜集、实地调研等途径,依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梳理了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历史演变,阐述了该系统在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种质资源、传统知识与技术、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方面的遗产特征,并分析了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文化、科研、示范的多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桐庐古澳及灌区农业系统的起源、特点与价值分析
    戴建飞, 陈明, 江岚, 陈佳蕾, 黄盛怡, 王斌
    2023, 64 (9):  2119-212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61
    摘要 ( 112 )   HTML ( 4 )   PDF(2534KB) ( 332 )  

    浙江桐庐古澳及灌区农业系统具有历史悠久的“澳”水系、多样的水资源利用技术、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林-村-田-水和谐相融的乡村景观等主要特征,其中“澳”文化是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对古澳及灌区农业系统的历史演变和遗产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其保护意义和发展前景,对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经济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和谐、乡村生态健康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当下大力倡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历史背景下,对“澳”水系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市场发展和旅游开发,古澳及灌区农业系统的旅游观赏、民俗体验和科普教育等价值也将逐渐被挖掘。充分利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发展机遇,以澳文化为核心的遗产地的传统农耕文化将大放异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武义铁皮石斛栽培与利用系统医药文化探析
    章聪, 叶蕾, 姚灿灿, 张玺玲, 顾兴国
    2023, 64 (9):  2123-212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62
    摘要 ( 126 )   HTML ( 5 )   PDF(1225KB) ( 381 )  

    武义先民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经过千百年发展演变,传承至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通过对浙江武义铁皮石斛栽培与利用系统的历史演变的梳理,厘清该系统医药文化内涵,并提出保护与发展建议,为武义文化高地建设、中医药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
    贾佳, 王斌, 陈新, 叶凯
    2023, 64 (9):  2128-213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63
    摘要 ( 132 )   HTML ( 4 )   PDF(1680KB) ( 381 )  

    东阳是我国元胡-水稻轮作技术的发源地和元胡文化代表性区域之一,农耕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值得深入挖掘和保护。本文对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历史演变、价值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明确其核心保护要素和发展前景。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核心保护要素主要是以元胡、贝母等传统中药材为核心的物种资源,以元胡-水稻轮作技术为核心的农耕知识和技术,以及以元胡文化、稻作文化为核心的中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做好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保护利用,能够激发乡土文化活力,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红利,进而为尽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桐乡蚕桑文化系统遗产价值与保护策略探讨
    顾春梅, 孙伟杰, 徐曜杰, 黄盛怡, 王斌
    2023, 64 (9):  2132-213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59
    摘要 ( 152 )   HTML ( 9 )   PDF(1218KB) ( 327 )  

    桐乡是江南蚕文化的发祥地,蚕桑产业延续数千年,蚕茧产量长期居于浙江省前列,悠久的蚕桑历史同时孕育了双庙渚蚕花水会、清明轧蚕花和桐乡蚕歌等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近年来,通过蚕桑生产、蚕桑文化和蚕桑资源多元化综合利用,桐乡蚕桑产业链不断拓宽延伸,以蚕桑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深度融入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本文在全面阐述桐乡蚕桑文化系统的特点、价值以及保护和发展该系统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的法规与制度建设、蚕桑文化挖掘、继承与发展、宣传交流、休闲农业及特色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以促进该农业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粮食作物
    水稻机插侧深施控释肥技术的氮肥减施效应
    肖玉苹, 覃金华, 徐建强
    2023, 64 (9):  2136-213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68
    摘要 ( 127 )   HTML ( 11 )   PDF(1245KB) ( 412 )  

    本文旨在研究机插侧深施控释肥条件下不同减氮方式对单季晚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籼粳杂交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通过设置5种不同减氮方式:常规施氮(CF)、减氮10%一次性控释肥侧深施(90%CRF1)、减氮10%一基一穗控释肥侧深施(90%CRF2)、减氮20%一次性控释肥侧深施(80%CRF1)、减氮20%一基一穗控释肥侧深施(80%CRF2)。结果表明,与CF相比,90%CRF1和80%CRF1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降低;90%CRF2和80%CRF2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产量分别增加0.27%和1.05%,经济效益增加7.39%和1.91%。可见90%CRF2和80%CRF2既能减少1次施肥作业,又能增产增收,适宜于浙北单季晚稻生产区大面积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在双季早稻上的应用
    吴晨阳, 程驭, 张晓红, 夏慧婷, 潘志军, 周兵, 许有尊, 周永进, 吴文革
    2023, 64 (9):  2140-214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69
    摘要 ( 130 )   HTML ( 2 )   PDF(1229KB) ( 297 )  

    试验考察2021年在庐江县选用有序抛秧机和毯苗插秧机栽培模式种植的2种早稻的秧苗素质、关键生育期、茎蘖动态、产量构成和理论产量等指标,探索验证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区适应性。结果表明,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技术模式相比于传统毯苗机插模式,能显著增加秧苗白根数、每株叶面积和茎基宽,缩短秧龄,提高成穗率,平均增产幅度达到12.4%。机械有序机抛秧栽培技术改善秧苗素质效果明显,秧龄弹性大,显著提升成穗率和产量,有望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水稻机械化栽培的重要选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质粳稻品种晶粳1000选育与应用
    陈震, 汪萍, 罗倩云, 沈敏
    2023, 64 (9):  2144-214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03
    摘要 ( 114 )   HTML ( 5 )   PDF(1369KB) ( 365 )  

    晶粳1000是镇稻18号与当地农家品种九月寒进行杂交后,经过多代系谱法选育而成,具有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等特点。通过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实现丰产丰收。示范推广实践表明,该品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粒籼粳杂交稻浙杭优K202的选育与应用
    王林友, 俞斌, 葛常青, 李新敏, 洪晓富, 祁永斌, 王建军, 沈建勋, 蒋根水
    2023, 64 (9):  2148-215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42
    摘要 ( 222 )   HTML ( 10 )   PDF(1768KB) ( 379 )  

    浙杭优K202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三系籼粳杂交水稻,由长粒型晚粳稻不育系浙杭K2A和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浙杭恢F1902配组而成,2022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闽审稻2022015)。浙杭优K202具有高产稳产、转色好、米质优、适应性较广等特点,适合在福建、浙江、江西、苏南等长江中下游稻区作中稻种植。本文对该组合的品种特性、栽培和种子生产技术作了介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施氮量对豫南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申冠宇, 谢旭东, 陈真真, 周国勤, 尹志刚, 石守设, 孙梦, 陈宏
    2023, 64 (9):  2152-215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81
    摘要 ( 142 )   HTML ( 10 )   PDF(1579KB) ( 432 )  

    为探究施氮量对豫南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生产中科学施用肥料提供理论依据,以郑麦113、扬麦15为试验材料,设置0(N0)、90.0(N1)、135.0(N2)、157.5(N3)、180.0(N4)、225.0(N5)kg·hm-2 6个氮肥梯度,以底追比6∶4施用氮肥。在各生育期调查小麦群体变化、株高及节间长度,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在不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郑麦113和扬麦15分别以157.5、180.0 kg·hm-2氮肥量条件下,产量、株高达到最高,品质最佳,能够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量的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用植物
    不同施肥处理对元胡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石丽敏, 金怡, 包江浩, 宋费玲, 许巧贤, 张飞萃, 卢华兵
    2023, 64 (9):  2156-215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57
    摘要 ( 128 )   HTML ( 6 )   PDF(1230KB) ( 373 )  

    为了适应元胡机械化收获进程,减少因收获方式造成的产量损失,本研究通过对浙胡1号在地下块茎膨大期前、后进行不同的施肥处理,调查施肥处理对元胡地上部分生育期、地下部分收获的子元胡数量(繁殖系数)、块茎大小、单株鲜重、小区产量等影响。结果表明,地下块茎膨大期前追施复合肥能推迟地上茎叶回禾和枯萎、有效增加子元胡数量和产量;在地下块茎膨大期配合喷施叶面肥对延长元胡生育期效果更加显著,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地下块茎膨大、块茎等级提高和产量增加,增加种植农民经济收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工工艺对铁皮石斛干花品质影响的研究
    叶雄方, 陆秋君, 周翔, 向焘, 樊安利, 毛碧增
    2023, 64 (9):  2160-216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46
    摘要 ( 118 )   HTML ( 4 )   PDF(4174KB) ( 260 )  

    铁皮石斛干花的品质受加工工艺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不同的鲜花摊铺厚度,杀青、烘干和提香的温度和时间等影响因子,分析了干花含水量和壬醛、正二十五烷、α-柏木醇等含量,结果表明,最佳的铁皮石斛鲜花加工工艺为鲜花摊铺厚度2.5 cm、112 ℃杀青9 min、65 ℃烘干190 min、45 ℃提香12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加工出的铁皮石斛干花含水量为6.47%、挥发性物质含量为26.08%,保存量高、干花色泽保存持久、香气浓郁持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果树与蔬菜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对妮娜皇后果实着色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金欢淳, 张培安, 张涛, 金联宇, 董天宇, 胡丹, 房经贵
    2023, 64 (9):  2165-217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82
    摘要 ( 132 )   HTML ( 13 )   PDF(5124KB) ( 400 )  

    妮娜皇后外观和品质性状俱佳,但在部分产区因转色期高温多湿与光照不足的栽培环境条件,导致果实着色不良、糖分积累减少,而茉莉酸甲酯(MeJA)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因此,通过比较不同浓度MeJA对妮娜皇后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能够为生产中合理利用MeJA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未转色的妮娜皇后作为试材,分别利用25、50、100 mg·L-1 MeJA与清水喷施果穗,测量了果实成熟过程中形状、花色苷、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溶性糖、有机酸、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外观与品质性状的变化,测定了果皮中类黄酮和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eJA能够显著改善果穗着色情况,提高果皮中花色苷含量,增加单粒重、纵径与果实硬度,提升果肉中TSS、可溶性糖、VOCs的含量,但对有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果皮中类黄酮和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表明,50与100 mg·L-1 MeJA对果实品质提升的作用相当,且远优于25 mg·L-1 MeJA与对照处理。综上,果实着色前,在妮娜皇后果穗表面喷施50 mg·L-1 MeJA可显著改善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品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沼液不同施用方式对杨梅土壤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徐坚, 叶波, 顾艳红, 彭俊莉, 王晓晓, 马佳丽
    2023, 64 (9):  2173-217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91
    摘要 ( 112 )   HTML ( 5 )   PDF(1569KB) ( 501 )  

    为实现沼液的还田利用及杨梅的精准施肥,以杨梅为研究对象,研究沼液不同施用配比对杨梅园土壤及杨梅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共设7个不同沼液施用配比的处理,重复3次。结果表明,相较常规施肥,沼液施用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全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土壤镉、铬、砷、铜、铅含量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沼液施用提高了叶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杨梅产量和果实品质。因此,杨梅沼液水肥一体化不仅实现了沼液的轻简化、精准化施用,显著提高了杨梅产量及品质,可在杨梅产区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稻-长梗白菜轮作对土壤养分、活性炭、氮库的影响及其效益分析
    沈月明, 周彬, 何凯波, 张红梅, 沈亚强, 王保君, 杨海龙, 权新华, 程旺大
    2023, 64 (9):  2177-218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92
    摘要 ( 116 )   HTML ( 13 )   PDF(1296KB) ( 358 )  

    水稻-长梗白菜轮作模式作为嘉兴市桐乡当地一种特色新型稻菜轮作种植模式,在稳定粮食面积和提高种粮效益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田试验,以传统水稻-油菜轮作模式为对照,研究在水稻-长梗白菜特色新型稻菜轮作模式对农田土壤养分、活性炭、氮库的影响,并对其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长梗白菜轮作模式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而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所降低。同水稻-油菜轮作模式相比,水稻-长梗白菜轮作模式的微生物量有机碳含量增加,微生物量有机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减少。在肥料用量方面,同常规水稻-油菜轮作模式相比,水稻-长梗白菜轮作模式的肥料用量有所减少。在经济效益方面,每667 m2水稻-长梗白菜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为4 802元,较常规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增收95.20%。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沿海地区不同施肥模式对梨园氮磷流失的影响
    闫凯旋, 马萌萌, 李卫国, 洪立洲
    2023, 64 (9):  2181-218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92
    摘要 ( 102 )   HTML ( 7 )   PDF(2413KB) ( 288 )  

    研究了减量施肥、配施绿肥等施肥模式对江苏沿海平原地区梨园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以期降低土壤养分流失,为当地梨园施肥措施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全施化肥)、减施化肥20%和减施化肥20%+施绿肥(白车轴草)种植3种施肥模式,分别测定6—11月内8次产流时间中各监测小区全氮(TN)、可溶性氮、NH4+-N、NO3--N、全磷(TP)、可溶性磷流失浓度、径流流量及梨果产量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模式下氮、磷养分流失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施化肥20%模式与减施化肥20%配施绿肥种植模式TN流失量分别减少3.9%和9.3%,TP流失量分别减少7.4%和20.2%。减施化肥20%配施绿肥种植模式地表径流系数最小且梨园产量稳定性好,未出现明显减产。减施化肥与绿肥种植模式能有效减少梨园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对梨果产量稳定性最好,有效降低了梨园面源污染风险,为江苏沿海平原地区梨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水溶肥喷施对葡萄果实着色和品质的影响
    李清良, 吴昊, 胡丽鹏, 沈宣才, 毛肇蓬, 赵战马, 程建徽
    2023, 64 (9):  2188-219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24
    摘要 ( 121 )   HTML ( 21 )   PDF(1222KB) ( 406 )  

    本试验以巨峰葡萄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药剂对转熟期葡萄着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丽维红800倍液+美梅1 000倍液能显著促进葡萄着色,着色指数达80.79%,对葡萄单粒重和穗重无显著影响,且大大提高品质和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6.80%,固酸比为46.43,效果最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赏园艺
    不同栽培基质配比与施肥模式对蝴蝶兰生长发育的影响
    曲晓慧, 张宁宁, 刘晨, 瞿辉, 邵和平
    2023, 64 (9):  2191-219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28
    摘要 ( 152 )   HTML ( 21 )   PDF(1392KB) ( 450 )  

    本研究以蝴蝶兰品种富乐夕阳为试材,研究树皮、椰壳等颗粒材料与水苔、泥炭的混合基质以及水溶肥和盆面缓释肥等施肥模式对蝴蝶兰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替代或部分替代水苔的新型基质配比和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椰壳与泥炭以1∶1体积比混合的基质,其栽培效果优于水苔,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椰壳的可再生性强,生态环保,可以部分替代水苔在蝴蝶兰生产中应用;缓释肥对于蝴蝶兰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搭配适宜浓度的速效水溶肥能够显著增强肥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进凤梨在宁波试种及催花表现
    詹柴, 徐志豪, 王凯, 罗幼君
    2023, 64 (9):  2197-22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58
    摘要 ( 144 )   HTML ( 7 )   PDF(2121KB) ( 388 )  

    “南果北移”一直是网红休闲农业景点的制胜法宝。本研究自2019年从台湾地区屏东县引进5种凤梨在宁波试种,通过比较各品种苗期、成熟期植株性状、果实性状及品质等指标,发现台农18号凤梨在宁波种植表现良好,适合鲜食采摘。催花处理是凤梨生长的关键环节,用40%乙烯利水剂400倍液(400 mL·L-1)、800倍液(800 mL·L-1)、1 200倍液(1 200 mL·L-1)3种浓度在5—8月份对台农18号凤梨分别进行催花处理,以清水为对照,通过比较成熟时间、果实大小、均匀程度等指标,总结得出以乙烯利800倍液和1 200倍液在5月和6月对凤梨催花处理,凤梨商品果率最高,上市时间最合适。选择合适凤梨品种、合适的催花处理对宁波做大凤梨产业,做精休闲农业业态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种地被菊的抗寒生理特性比较
    乔谦, 朱乐, 王江勇, 王璐, 贾曦
    2023, 64 (9):  2203-220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18
    摘要 ( 126 )   HTML ( 11 )   PDF(2526KB) ( 353 )  

    为探究低温胁迫对地被菊不同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比较了黄菊1号、红小、1709地被菊品种的抗寒性,通过比较分析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运用多重比较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这3种地被菊的耐寒性强弱,并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测了3个地被菊品种叶片的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主叶脉厚度等叶片解剖结构,并运用多重比较和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其抗寒性。结果显示,在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上3种地被菊抗寒性排序由高到低均为红小>黄菊1号>1709。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种独蒜兰属植物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赵博, 裘劼人, 柴伟国
    2023, 64 (9):  2210-221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72
    摘要 ( 120 )   HTML ( 9 )   PDF(1953KB) ( 322 )  

    以台湾独蒜兰、秋花独蒜兰、独蒜兰、云南独蒜兰、大理独蒜兰、四川独蒜兰和美丽独蒜兰7个独蒜兰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其光合特性(光响应曲线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旨在探究各个独蒜兰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差异,为探究独蒜兰的栽培条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7种独蒜兰中,美丽独蒜兰具有最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合能力最强。台湾独蒜兰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广。秋花独蒜兰、四川独蒜兰和独蒜兰对栽培环境的光条件要求较高,要注意避免光强过剩造成的光抑制现象。大理独蒜兰和云南独蒜兰的光补偿点最低,利用弱光的能力强,同时叶绿素含量较高,适合阴生环境。基于本研究结果,对独蒜兰的科学栽培管理进而提高独蒜兰属植物的栽培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保技术
    水稻病虫害智能测报和防控研究
    李欣禾, 乔婉霞, 李林, 陆林峰
    2023, 64 (9):  2214-221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05
    摘要 ( 151 )   HTML ( 15 )   PDF(14703KB) ( 382 )  

    病虫防控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病虫害识别是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病虫害智能测报与防控系统,精准实现病虫害远程图像获取和计数,实时监测靶标昆虫田间消长动态。并建立水稻病虫害自动监测点,对推进智慧植保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纳米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许唯, 董卉, 陆学峰, 许永超, 王维艳, 李罕琼, 黄耀亮
    2023, 64 (9):  2220-222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69
    摘要 ( 149 )   HTML ( 12 )   PDF(1232KB) ( 507 )  

    本研究着重分析了纳米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防控领域的效能,以期为纳米农药在农业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施4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包括纳米农药处理、同类药品处理、常规药品处理以及无药处理的空白对照,监测并对比了水稻生育周期中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发病频率和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纳米农药在防治稻纵卷叶螟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其防治稻虱和纹枯病的效果与常规药物相当,这预示着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然而,由于当年气候特殊,病虫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偏轻,对于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情况下的防控效果,仍需进行深入的后续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叶面喷施2种生物刺激剂对东魁杨梅肉葱病和矿质元素影响的试验研究
    张顺昌, 吴昊, 徐继根, 胡丽鹏, 符成悦, 梁森苗
    2023, 64 (9):  2225-222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139
    摘要 ( 120 )   HTML ( 7 )   PDF(1237KB) ( 335 )  

    本试验研究了喷施2种植物源生物刺激剂美梅和丽维格后,对杨梅肉葱病,以及果实和叶片中钾钙镁磷锌硼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美梅和丽维格均显著降低了肉葱病的病情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13.58和14.40百分点。同时,果实及对应部位当年抽发春梢叶片的营养元素分析表明,病果果实及对应部位叶片中的钙含量均高于正常果果实及对应部位叶片中钙的含量,病果果实中钾的含量低于正常果果实中钾的含量,并且美梅和丽维格处理后,均显著降低杨梅果实及对应结果枝叶片中钙的含量,而显著提高了果实中钾的含量,由此可见,植物源生物刺激剂美梅和丽维格可能通过调节内源激素,影响杨梅对钾钙2种元素的吸收,减轻杨梅肉葱病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剂组合混用防治小麦后期病害效果研究
    陈香华, 孙书阳, 陈亚丽, 李美霞, 周长勇, 曹凯歌, 王晓飞, 巨亚雯, 钱新
    2023, 64 (9):  2229-223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041
    摘要 ( 119 )   HTML ( 11 )   PDF(1231KB) ( 406 )  

    本文采用不同药剂组合混用以防治小麦后期病害,验证了18.7%嘧菌·丙环唑SE、40%环丙唑醇SC、22%噻虫·高氯氟CS、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1丙环唑EC、含氨基酸生物激活剂混合组合对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的防控效果,观察这些组合对改善小麦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8.7%嘧菌·丙环唑SE与40%环丙唑醇SC等药剂组合对防控小麦白粉病、锈病和赤霉病优于其他组合,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效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火蚁昆虫病原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现状
    易松望, 李晓维, 黄俊, 张娟, 吕要斌
    2023, 64 (9):  2233-224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39
    摘要 ( 165 )   HTML ( 14 )   PDF(1407KB) ( 408 )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是一种国际重大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危害农林生产、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是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来实现红火蚁的可持续控制,将是未来红火蚁高效防控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病原微生物对红火蚁控害作用研究较为广泛,已报道的可侵染红火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病原线虫、微孢子虫、病毒五大类,本文对红火蚁昆虫病原微生物资源、作用机理、影响因子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红火蚁提供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品技术
    超声协同气体杀菌技术在果蔬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沈谦君, 潘佳能, 孙晋跃, 周文文
    2023, 64 (9):  2243-225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90
    摘要 ( 121 )   HTML ( 11 )   PDF(4156KB) ( 250 )  

    近年来,超声波因具有高效、低碳等优势,成为非热杀菌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研究也证实了其在控制果蔬中致病微生物,保障果蔬质量安全方面的良好效能。但超声单独作用的效果有限,与其他技术协同使用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某些气体(O3、CO2、ClO2等)具有广谱杀菌效果,并且价格低廉、易于获得,与超声波协同使用后,既能有效提升对果蔬的杀菌效果,还能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本文综述了超声波空化效应导致的声穿孔、声化学、声致发光效应,重点阐述了超声联合气体协同杀菌技术在果蔬食品安全控制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基于超声协同气体杀菌技术来控制果蔬的质量安全并揭示协同机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产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在线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章英英, 章路, 邢丽丽, 傅国斌, 孙文闪
    2023, 64 (9):  2251-225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88
    摘要 ( 101 )   HTML ( 8 )   PDF(5605KB) ( 236 )  

    本文建立了一种水产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在线智能监控系统并进行应用,实现对水产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过程的在线监控,从抽样、运输、样品处理、检测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进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保证快检结果的有效性。该系统以先进准确的在线监控设备为依托对水产品药物残留快速检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且能够保存一段时间场景回放。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研究数据结构要求以及数据采集模块的采集规范,模块化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配合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及时将信息上报,通过查询APP,对各模块的输入信息进行有效识别,并能够对数据信息深度挖掘加工处理;采集视频数据,从视频分析角度研究物联网监控视频数据,从多种层次抽取监控视频特征,做到日常管理以及异常时的及时反应,实现可视化智能监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针菇蛋白源抗氧化肽精准制备条件优化
    张玉, 李雪, 王伟, 白丽萍, 王君虹
    2023, 64 (9):  2256-2261.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954
    摘要 ( 122 )   HTML ( 7 )   PDF(4994KB) ( 380 )  

    为获得制备金针菇蛋白源抗氧化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以金针菇蛋白为原料,通过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以抑制羟自由基能力为评价指标,筛选具有最佳抑制羟自由基能力的蛋白酶。通过酶底比、水底比、酶解温度、pH值和酶解时间选出最佳单因素酶解条件,再通过响应面优化法进一步优化酶解温度、pH值和酶解时间3个因素。结果显示,最佳金针菇蛋白源抗氧化肽制备实际条件:碱性蛋白酶,酶底比3%,水底比 15 mL·g-1,酶解温度 44.2 ℃,pH值8.32,酶解时间 4.13 h。所得酶解肽质量浓度在5.0 mg·mL-1时,抑制羟自由基能力为72.9 U·mL-1,总抗氧化能力为9.6 U·mL-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大米粉中嗪胺灵
    许秀琴, 江潇潇, 叶宇飞, 王丽丽, 陈国
    2023, 64 (9):  2262-226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045
    摘要 ( 77 )   HTML ( 7 )   PDF(2206KB) ( 220 )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大米粉中嗪胺灵的分析方法。用乙腈溶液提取大米粉中的嗪胺灵,经石墨化炭黑/氨基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富集后,以Waters超高效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分离,乙腈-0.2%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检测模式为多级反应监测(MR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嗪胺灵在30.00~100.0 μg·L-1,峰面积与含量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R2=0.998 4,应用该方法测定大米粉中嗪胺灵,检出限为5.0 μg·kg-1,相对标准偏差为6.8%。实验证明,应用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大米粉中嗪胺灵是完全可行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泰顺3个主栽茶树品种的黄茶适制性研究
    唐燕, 曾光辉, 郜爱玲, 刘炜, 黄奇, 康华靖
    2023, 64 (9):  2266-226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3900
    摘要 ( 107 )   HTML ( 7 )   PDF(1240KB) ( 456 )  

    为分析泰顺地区适制黄茶的茶树品种,以泰顺县主栽的本地群体种、香菇寮、乌牛早3个茶树品种为试材,将其分别加工制成黄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生化成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与香菇寮、乌牛早两个品种相比,群体种加工成的黄茶外形细嫩匀整、色泽金黄,香气浓醇、具甜香,叶底匀齐、嫩黄明亮,感官品质综合得分最高(92.30);3个品种间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群体种的酚氨比(2.74)、茶多酚(11.53%)、儿茶素总量(2.29%)较低,加工制成的黄茶具有较好表现。综上可知,本地群体种是3个品种中最为适合在泰顺地区推广种植并加工成黄茶的茶树品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花菜转录因子BoiWRKY15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徐谦, 张圣美, 黄宗安, 钟伟杰, 唐征
    2023, 64 (9):  2270-2276.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82
    摘要 ( 102 )   HTML ( 8 )   PDF(15636KB) ( 213 )  

    WRKY 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过程,在植物逆境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青花菜高代自交系为材料,在克隆转录因子基因BoiWRKY15的基础上,开展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并明确其组织定位和在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侵染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BoiWRKY15的DNA全长1 058 bp,具有2个内含子,长度均为31 bp;开放阅读框全长996 bp,编码331个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oiWRKY15与野甘蓝WRKY15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qPCR)结果表明,BoiWRKY15存在组织表达差异,在花和幼嫩角果中具有较高表达量;BoiWRKY15的表达还受野油菜黄单胞菌的诱导,0~7 d表达量持续升高。本研究为后续研究青花菜BoiWRKY15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藜麦红枣酸奶的制作工艺研究
    魏彦梅, 吉璠
    2023, 64 (9):  2277-228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116
    摘要 ( 112 )   HTML ( 16 )   PDF(6574KB) ( 360 )  

    本课题以藜麦、牛奶和红枣为主要原料,制备藜麦红枣酸奶。通过开展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藜麦粉、发酵剂、白糖、红枣汁、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的最优参数。并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从影响因素中确定了3个对感官评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将感官评分设定为响应值开展响应面试验,由响应面试验得出藜麦红枣酸奶的最优加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在牛奶定量50 g条件下,藜麦粉用量为31%,发酵时间为8 h,发酵剂添加量为3%,红枣汁含量为15%,白糖添加量为12%,发酵温度为40 ℃,该工艺条件下得到的藜麦红枣酸奶口感质地醇厚,滋味酸甜可口,伴有藜麦、红枣的清香,风味浓郁,并具有多种健康价值。同时得出影响藜麦红枣酸奶品质的主要因素由大到小为:藜麦粉添加量>发酵时间>红枣汁添加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蚕桑与特种养殖
    椎实螺与人工饵料投喂丰容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
    田颖可, 马行空, 彭佳慧, 黄亚红
    2023, 64 (9):  2284-228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40
    摘要 ( 101 )   HTML ( 7 )   PDF(1710KB) ( 162 )  

    为从食物丰容的角度探究不同投喂方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影响,本实验选用体重为(7.19±0.64) g的中华绒螯蟹,单只饲养于底面直径15 cm的食品级塑料容器,以椎实螺与人工饵料为投喂丰容的饵料,设置了轮转投喂、混合投喂两个投喂丰容的实验组,并以纯饵投喂和纯螺投喂的两个非投喂丰容组为对照组,进行28 d的投喂饲养。其中轮转组每2 d先后投喂人工饵料和椎实螺,每4 d为轮转投喂的一个周期,混投组同时投喂人工饵料与椎实螺;纯饵组、纯螺组分别全程投喂人工饵料、椎实螺。实验结果表明,纯螺组及混投组中华绒螯蟹存活率显著高于纯饵组(P<0.05),即实验全程均有椎实螺投放的两组存活率更高。轮转组摄入的人工饵料量显著高于对应时段的纯饵组(P<0.05),但摄入的椎实螺量显著低于对应时段的纯螺组,且轮转组与混投组的人工饵料与椎实螺摄入量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中华绒螯蟹更喜食人工饵料。体重检测结果显示,混投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增长显著高于纯螺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饵料系数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丰容组人工饵料摄入量低于纯饵组,在生产上可进行更少的投入以节约成本。窒息试验结果表明,纯螺组中华绒螯蟹耐缺氧能力最高,丰容组其次,纯饵组最低。椎实螺虽不及人工饵料适宜生长,但作为动物性饵料起到了饵料丰容的作用,混合投喂时的生长效果与人工饵料相近,是一种可获得更佳生产效益的投喂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1年嘉兴市田北荡渔业水质监测与评价
    蒋升飞, 陆炜
    2023, 64 (9):  2290-229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79
    摘要 ( 83 )   HTML ( 11 )   PDF(3433KB) ( 234 )  

    为了掌握和评价田北荡2021年的渔业养殖水体状况,分别于2021年的3、6、9、12月对田北荡4个站点的水质进行监测。对水质的营养盐、物理及化学性状等进行分析,发现田北荡养殖区水质主要受氮磷营养盐影响;水质评价根据《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结果表明,田北荡全年水质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第Ⅲ类标准,综合水质平均指数(WQI为94.7)评价良,适用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养殖用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环境
    浙江省生猪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估算及减排对策探讨
    李军, 傅水江, 方建民, 黄成
    2023, 64 (9):  2296-2300.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13
    摘要 ( 115 )   HTML ( 17 )   PDF(1297KB) ( 386 )  

    畜禽养殖产生温室气体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应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浙江省2015—2021年生猪养殖业中甲烷和氧化亚氮两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同时分析了2021年浙江省所辖11个地级市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2015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2019年排放量最低,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生猪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粪便管理系统;2021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是杭州市,最低的是舟山市。最后,本文探讨了生猪养殖过程中温室气体的减排策略,以期为浙江省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宁市农田退水“零直排”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尤滨乾, 贾伟忠, 葛佳颖, 林蔚红, 杨丽, 阮赞誉, 沈秋兰, 居梦婷, 程勤海
    2023, 64 (9):  2301-230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98
    摘要 ( 154 )   HTML ( 15 )   PDF(1227KB) ( 277 )  

    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具备氮磷拦截、生态修复、资源循环、控污减排等功能,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农业绿色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结合海宁市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设与运维实践,总结了“零直排”治理的3种模式,分析了当前工程建设与管护现状,并从客观条件、技术瓶颈、建设运维等方面探讨了技术推广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而从工程改造提升、治理技术创新、建维机制调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不断提升农田区域退水“零直排”治理水平,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畜禽粪肥在“非粮化”整治中的潜力
    赖建兵, 潘卡丽, 蒋永健, 汪开英
    2023, 64 (9):  2305-230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78
    摘要 ( 119 )   HTML ( 27 )   PDF(1227KB) ( 418 )  

    “非粮化”生产是我国耕地利用的一种典型现象,中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保证高而稳定的粮食产量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非粮化”整治是稳住我国粮食安全基本盘的重要措施。本文阐述了我国的“非粮化”现状和“非粮化”整治存在的问题。根据“非粮化”生产对耕地的破坏程度,从种养结合、绿色农业角度出发,探究畜禽粪肥在“非粮化”整治耕地质量恢复中的潜力,提出科学施用途径,展望畜禽粪肥在“非粮化”整治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元主体治理、数字化技术应用对农村垃圾分类服务满意度影响研究
    叶煜, 王春燕
    2023, 64 (9):  2309-231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80
    摘要 ( 107 )   HTML ( 7 )   PDF(1756KB) ( 446 )  

    农村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深化农村垃圾分类实践情况研究,提高其处理效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农村居民视角下,借助结构方程构建农村垃圾分类服务满意度模型,探索多元治理主体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对垃圾分类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信息服务对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设施服务次之,人际服务最不明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需提高农村垃圾分类服务中人际服务质量、重视数字平台的应用与优化,科学合理优化垃圾相关设施分类布局、建立健全服务考评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服务发展,为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种钝化剂对土壤污染治理重金属镉试验效果初报
    马建芳, 周琼, 周颖杰, 董苾莉
    2023, 64 (9):  2315-2319.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93
    摘要 ( 122 )   HTML ( 24 )   PDF(1253KB) ( 387 )  

    为降低土壤中镉的活性,以活性氧化镁、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为主要钝化材料,通过大区试验,探索不同钝化剂不同剂量对土壤、水稻籽粒中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Ⅰ钝化剂、 Ⅱ钝化剂、 Ⅲ钝化剂处理后,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较2018年分别平均下降27.94%、33.58%、49.37%,实验组1、Ⅱ钝化剂下降程度与药剂施用量关联性不明显, Ⅲ钝化剂下降程度与药剂施用量成正比;水稻籽粒中镉含量较2018年分别平均下降38.08%、36.11%、50.19%, Ⅲ钝化剂对土壤镉的钝化效果、籽粒中镉含量的阻控作用均较好,从药剂添加量(成本)角度考虑, Ⅲ钝化剂184 kg·hm-2可作为推荐药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茶园监测中的应用——以杭州市龙井村为例
    陈朝晖, 荆长伟, 凌在盈
    2023, 64 (9):  2320-2327.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20861
    摘要 ( 282 )   HTML ( 37 )   PDF(23961KB) ( 207 )  

    茶园监测是目前无人机农业遥感又一重要研究方向,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取茶园生态相关信息。本研究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采集了杭州市西湖区龙井村数据,快速分析获取了当地茶园分布、茶种分布、茶园现状等重要信息。证实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茶园监测的有效性,为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相关应用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业经济与信息
    农村人力资本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性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陈鹏飞, 章伟江, 胡昊, 李宝值, 黄河啸, 朱奇彪
    2023, 64 (9):  2328-233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477
    摘要 ( 114 )   HTML ( 10 )   PDF(5907KB) ( 413 )  

    以2020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现代化为研究对象,各选取5个指标做归一化处理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运算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系统耦合度处于磨合阶段,联系紧密,耦合协调度大部分处于基本协调与中度协调区间,较为和谐;浙江省农村人力资本综合指数与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各城市间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杭州、宁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市,湖州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表现突出;两个系统的各项指标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聚集性特征,尤其以农村人力资本指数、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较为显著,丽水、衢州农村人力资本基础服务设施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相对落后,舟山海岛特征明显。浙江省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现代化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中要更注重质的提升,有侧重地提升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促进二者齐驱并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同富裕视域下盘活农村资产的对策研究——以绍兴市上虞区虞南地区为例
    周赛杰, 朱奇彪
    2023, 64 (9):  2339-234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45
    摘要 ( 106 )   HTML ( 22 )   PDF(1250KB) ( 416 )  

    农村资产建设对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农村资产还可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法,以绍兴市上虞区虞南地区为例,全面分析农村资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农村资产建设中,需要注意公共产品和市场机制之间的协调,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政府和市场需加强有效合作,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了在共同富裕视域下盘活农村资产的对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服务助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的实践——以桐乡市农业经济开发区3年平台化运营模式的实践为例
    姜荣波, 张虹, 蔡明像, 向珊, 孙华林, 王慧智
    2023, 64 (9):  2343-2348.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07
    摘要 ( 117 )   HTML ( 16 )   PDF(1250KB) ( 226 )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全国各地加强了美丽乡村的投入力度,涌现出了大量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这些美丽乡村项目大多呈现3大特点:强开发,弱运营;强专项,弱复合;强技术,弱经营,如何通过创新模式盘活乡村存量资产,资源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了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农业经济开发区平台化运营模式的实践为案例,旨在探索通过综合服务助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新模式。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了特色研学、党建培训、乡村游、会展、农食快检、农创互动,以及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赋能等新兴增长点,并逐步盘活乡村资产,带动农业主体增收,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韧性,取得突破性的效果。该项目对通过运营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