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科学 ›› 2017, Vol. 58 ›› Issue (4): 667-672.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437

• 资源与环境 • 上一篇    下一篇

淹水土壤中菌渣的矿化及其对微量元素形态转化的影响

龚臣, 胡杨勇, 王旭东, 赵科理, 叶正钱*   

  1.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浙江 临安 311300
  • 收稿日期:2017-01-16 出版日期:2017-04-15
  • 通讯作者: 叶正钱(1965—),男,浙江湖州人,教授,博士,从事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研究工作,E-mail:yezhq@zafu.edu.cn。
  • 作者简介:龚 臣(1991—),男,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营养与环境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pingjingdexin12354@163.com。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0127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6D010010); 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发展基金(2008FR003)

  • Received:2017-01-16 Online:2017-04-15

摘要: 采用室内淹水培养的方法,设置不同菌渣用量(0、1%和2%)配施尿素(0、0.03%),研究菌渣在淹水土壤环境下的矿化特征和对微量元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第0天不同处理对土壤pH、Eh以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氨态氮(NH+4-N)的影响不同,菌渣和尿素都能提高土壤pH,随着淹水培养时间的增加,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变小,至60 d时各处理pH值在7.9~8.2。菌渣和尿素降低土壤初始(0 d)Eh值,在0~15 d不同处理变化复杂,但总体上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至30 d趋于稳定,到60 d时各处理Eh值在-160.5~-191.8 mV。土壤WSOC、NH+4-N含量随菌渣增施而升高。整个培养期中,WSOC含量前期变化复杂,在30 d后各处理都趋于下降,至60 d时CNF20处理的含量最高(95.3 mg·L-1).与此相反,NH+4-N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不断上升,各处理均在第15天达最高值,至60 d时各处理含量接近(1.3~4.4 mg·L-1)。淹水处理有助于土壤中Fe、Mn、Cu、Zn其他形态向酸可提取态转化。淹水条件下施用菌渣对Fe、Mn和Cu具有钝化作用,对Zn的活性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淹水培养, 菌渣矿化, 微量元素形态转化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