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静涛. 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型农业的关系辨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5(9): 56-61. [2] 干经天. 都市型农业与城郊型农业的特征比较与本质差异[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1, 19(1): 73-77. [3] 刘超, 黄伟, 白玲. 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形式研究: 以九江市庐山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18): 6033-6035, 6038. [4] 李洪庆, 刘黎明. 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其评价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6): 1428-1433. [5] ODUM H, ODUM E.The energetic basis for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J]. Ecosystems, 2000, 3(1): 21-23. [6] 陆宏芳, 蓝盛芳, 陈飞鹏, 等.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 159-162. [7] 高德明, 陈丽娟, 胡芬, 等. 晋东豫西旱农试验区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特征[J]. 生态学报, 1997, 17(5): 529-536. [8] 闻大中.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力能学研究: Ⅰ.松嫩平原一个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J]. 生态学杂志, 1986, 5(4): 1-5. [9] 四川省统计局. 四川统计年鉴2015[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10] 闻大中.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研究方法:一[J]. 农村生态环境, 1985, 1(4): 47-52. [11] 闻大中.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研究方法:二[J]. 农村生态环境, 1986, 2(1): 52-56, 18. [12] 闻大中.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研究方法:三[J]. 农村生态环境, 1986, 2(2): 48-51. [13] 乌日娜, 朱铁霞, 于永奇, 等. 菊芋的研究现状及开发潜力[J]. 草业科学, 2013, 30(8): 1295-1300. [14] 张小燕, 杨炳南, 刘威, 等. 马铃薯主要营养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分析[J]. 食品科学, 2013, 34(2): 165-169. [15] 费辉盈, 常志州, 王世梅, 等. 畜禽粪便水分特征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 25(S2): 599-603. [16] 张菲菲, 高程达, 王红利, 等. 杏鲍菇渣与鸭粪联合高温堆肥发酵参数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4, 29(3): 68-72. [17] 谢光辉, 韩东倩, 王晓玉, 等. 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6(1): 1-8. [18] 张福春, 朱志辉. 中国作物的收获指数[J].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2): 83-87. [19] 曹凑贵, 陈聿华. 鄂中丘陵地区农户生态系统能流分析[J]. 农村生态环境, 1993, 9(4): 22-25, 63. [20] 李振基. 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21] 陈绍晴, 陈彬, 宋丹. 沼气农业复合生态系统能值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4): 80-89. [22] 尹昌斌, 唐华俊, 周颖. 循环农业内涵、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27(1): 4-8. [23] FENG W, ZHANG L Q, HE L J, et al.A mode research of straw recycling based on circular agriculture theory[J]. Agriculture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12(12):1921-1824. [24] 李秀萍, 韩剑萍, 杨德刚. 基于农户的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6): 1535-1540. [25] 李发弟. 河西走廊农户生态系统农田能流和物流数量特征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 1993, 12(6): 37-40. [26] 张希彪. 陇东旱塬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与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23(6): 414-417. [27] 赵鹏, 马新明, 陈阜, 等. 豫东村级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和养分循环特征[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 28(6): 746-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