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闵东红,王辉,孟超敏,等. 不同株高小麦品种抗倒伏性与其亚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21(4):76-79. [2] 安呈峰. 高产小麦发育后期基部节间与倒状的关系[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3] 刘兆晔,于经川,牟春生,等.小麦株高构成指数的研究[J].莱阳农学院报,2000,17(2):120-123. [4] 刘兆晔,于经川,辛庆国.小麦株高问题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3):130-134. [5] 傅兆麟. 小麦超高产基因型的株型结构问题[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2(1):17-22. [6] 孙致良,王玉叶,刘鹏起,等.稻麦矮化育种和最佳株型设计[J].莱阳农学院学报,1989,6(3): 49-58. [7] 杨学举,彭俊英,李宗智.小麦株高与早衰及倒伏关系的研究[J].农业新技术,1990(1):17-18. [8] 吴兆苏. 小麦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120-144. [9] 孙道杰,王辉,闵东红,等.小麦品种产量改良的限制因素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3):13-16. [10] 宋荷仙,李跃建,冯天铭. 收获指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1989,2(2):2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