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江春. 建国以来山东省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6. [2] 程西永. 不同区域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 [3] 雷振生,林作楫.河南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及今后育种方向[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增):28-33. [4] 詹秋文,王敏,纪胜男,等.小麦生育期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种子,2006,25(8):57-59. [5] 孙广仲,陈志清,郁祖良. 氮肥运筹对扬麦11号群体质量效应的研究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6,2(2):44-45,47. [6] 朱振华,蒋志浓,世荣,等.灰色关联分析在高原粳稻品种选育决策中的应用[J].种子,2006,25(8):57-59. [7] 钟志明,张宪洲,成升魁. 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冬小麦施氮效应灰色关联度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1):106-109. [8] 李卫华,曹连莆,马富裕. 新疆春小麦品种演替规律的调查与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3(4):20-24. [9] 沈裕琥,王海庆,黄相国. 数量性状水平上甘、青两省春小麦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及演变趋势[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4):731-740. [10] 窦全文,沈裕琥,王海庆. 栽培燕麦和野燕麦C-带核型比较[J]. 草业学报,2004,13(4):76-79. [11] 余汉勇,魏兴华,王一平. 应用形态、等位酶和SSR标记研究水稻矮仔占衍生品种的遗传差异[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6):477-482. [12] 蔡健,沈芬. 普通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34-38. [13] 蔡健,兰伟,李飞天,等. 利用AFLP标记和形态性状检测皖北小麦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J].核农学报,2007,21(2):116-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