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高武,杨锦昌. 小麦种子大小对壮苗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1982(3):45-46. [2] 沈天民.小麦种子不同粒度对产量的影响[J]. 种子世界,1990(10):22,21. [3] 傅兆麟. 小麦定位选种研究[J]. 种子,1993(6):38,53. [4] 傅兆麟,王广杰. 小麦穗部不同粒位籽粒重量的差异性及其后代产量表现初探[J].作物杂志,1994(6):28-30. [5] 毛思帅,周吉红,王俊英. 冬小麦种子大小对群体指标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5(3):161-163. [6] 李春喜,石惠恩,姜丽娜,等. 小麦不同种植密度粒重分布特性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9(1):132-137. [7] 李春喜,姜丽娜,石惠恩,等.小麦不同分蘖位结实特性与粒重分布的研究[J]. 耕作与栽培,1999(6):5-9. [8] 朱新开,郭文善,王永吉,等.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探讨[J].种子,2004(11):67-71. [9] 张晓融,王世之.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差异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原因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3(2):103-110. [10] 姜东,于振文,李永庚. 高产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J]. 中国农业科学,2002(4):378-383. [11] 吴金芝,李友军,郭天财.小麦品种间不同穗粒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积累规律的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4,24(1):1-4,9. [12] 潘洁,姜东,曹卫星,等.小麦穗籽粒数、单粒重及单粒蛋白质含量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J].作物学报,2005,31(4):431-437. [13] 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等. 小麦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2):381-390. [14] 李明慧,张庆琛,李刚,等.小麦穗与小穗及籽粒差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原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936-940,949. [15] 冯辉. 小麦不同粒位蛋白质及淀粉含量的差异分析及品质性状的播期效应[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16] 于安玲.芸薹素(BR)和赤霉素(GA)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粒度分布及加工特性的影响[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17] 李豪圣,程敦公,王灿国,等.小麦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8,38(10):1207-1215. [18] 葛察明, 杜连恩, 吴鸣岐. 小麦种子机械加工精选效益探讨[J]. 种子,1986(4):54-55,44. [19] 李向阳. 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