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滑金杰, 江用文, 袁海波, 等.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5, 35(3):203-208.
|
[2] |
董荣建, 鲍忠赞. 平阳黄汤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 现代食品, 2016(12):54-56.
|
[3] |
范方媛, 唐贵珍, 龚淑英, 等. 典型黄茶滋味品质特征属性及相关滋味化学组分[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371-382.
|
[4] |
龚永新, 蔡烈伟, 蔡世文, 等. 闷堆对黄茶滋味影响的研究[J]. 茶叶科学, 2000, 20(2):110-113.
|
[5] |
周继荣, 陈玉琼, 孙娅, 等. 鹿苑茶闷堆工艺研究[J]. 食品科学, 2005, 26(1):44.
|
[6] |
周继荣, 倪德江, 陈玉琼, 等. 黄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04, 43(1):93-95.
|
[7] |
滑金杰, 尹军峰, 袁海波, 等. 温州黄汤闷堆和闷烘工艺[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2):173-177.
|
[8] |
刘晓, 张厅, 刘飞, 等. 蒙顶黄茶闷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活性变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7):97-101.
|
[9] |
MEELGAARDM, CIBILLEGV, CARRBT. Descriptive analysis techniques-sensoryevaluation techniques (3nd)[M]. BocaRaton: CRC Press, 2006.
|
[10] |
CAO Q Q, ZOU C, ZHANG Y H, et al. Improving the taste of autumn green tea with tannase[J]. Food Chemistry, 2019, 277:432-437.
DOI
URL
|
[11]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荐性国家标准: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 GB/T 8313—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
[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荐性国家标准: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GB/T 8314—201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
[13] |
商业部. 茶叶品质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
[14] |
尹军峰, 许勇泉, 袁海波, 等. 名优绿茶鲜叶摊放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J]. 茶叶科学, 2009, 29(2):102-110.
|
[15] |
张明露, 彭玙舒, 尹杰. 不同闷黄时间和温度对黄茶品质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18(3):12-14.
|
[16] |
范方媛, 杨晓蕾, 龚淑英, 等.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J]. 茶叶科学, 2019, 39(1):63-73.
|
[17] |
王增盛, 张莹, 童小麟, 等. 黑茶初制中茶多酚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J]. 茶叶科学, 1991, 11(增刊1):23-28.
|
[18] |
周降生, 吕世懂, 贺宜龙, 等. 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与滋味转化的研究进展[J]. 光谱实验室, 2014, 31(2):284-291.
|
[19] |
陈洁, 刘张虎, 杨登想, 等. 绿茶饮料的低温萃取工艺研究及冷后浑控制[J]. 食品科学, 2012, 33(4):47-51.
|
[20] |
张英娜, 嵇伟彬, 许勇泉, 等.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7, 37(1):1-9.
|
[21] |
施兆鹏, 刘仲华. 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J]. 茶叶科学, 1987, 7(2):7-12.
|
[22] |
ZHANG Y N, YIN J F, CHEN J X, et al. Improving the sweet aftertaste of green tea infusion with tannase[J]. Food Chemistry, 2016, 192:470-476.
DOI
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