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温振民, 张永科. 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 作物学报, 1994, 20(4): 508-512.
|
[2] |
王江民, 李雁. 高稳系数法分析玉米新品种高产稳产性[J]. 玉米科学, 1998, 6(4): 27-29.
|
[3] |
林秀芳, 陈灿. 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糯玉米品种高产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 湖南农业科学, 2015(4): 1-3, 6.
|
[4] |
税红霞, 王秀全, 张华, 等. 基于高稳系数法的鲜食甜玉米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 23(10): 41-43.
|
[5] |
吕莹莹, 张萌, 沈丹丹, 等. 几个鲜食玉米新品种稳产性及抗病性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18, 30(4): 54-58.
|
[6] |
吕师师, 梁思维, 胡锦, 等. 广东省糯玉米区试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J].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 33(1): 21-23, 43.
|
[7] |
吕师师, 梁思维, 周富亮, 等. 广东省甜玉米(Zea mays L.saccharata Sturt)区试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 18(6): 2064-2069.
|
[8] |
谢大森, 何晓明, 彭庆务, 等. 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3, 25(4): 498-500.
|
[9] |
刘新宇, 苏东, 武桂贤, 等. 鲜食糯玉米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性状的作用及效应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05, 37(6): 25-27.
|
[10] |
乐素菊, 王晓明, 曾慕衡, 等. 鲜食型超甜玉米组合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玉米科学, 2007, 15(1): 41-43, 58.
|
[11] |
时成俏, 王兵伟, 覃永嫒, 等. 鲜食糯玉米主要数量性状对鲜穗产量的作用及效应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6): 2282-2284.
|
[12] |
卢华兵, 吕桂华, 徐秀红, 等. 鲜食糯玉米去苞产量与优化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1, 52(3): 569-571.
|
[13] |
谢业春. 糯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7): 93-97.
|
[14] |
贾晓军, 吴杨焕. 甜糯玉米新品种(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华北农学报, 2016, 31(S1): 311-316.
|
[15] |
王野, 陈豪, 郑艳, 等. 鲜食糯玉米杂交种(Zea mays L.saccharata Sturt)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 15(10): 4196-4202.
|
[16] |
任洪雷, 李春霞, 龚士琛, 等. 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J]. 玉米科学, 2020, 28(2): 47-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