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波, 张艳丽, 蔡烈伟. 六大茶类茶叶的加工及其品质[J]. 热带农业科学, 2019, 39(12): 51-57.
|
[2] |
田敏, 孙志国, 刘之杨, 等. 我国黄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6(6): 97-101.
|
[3]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黄茶加工技术规程: GB/T 39592—2020[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
[4] |
夏成鹏, 许明香, 唐平, 等. 机制温州黄汤加工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22): 344,347.
|
[5] |
朱小元, 宁井铭. 黄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茶业通报, 2016, 38(2): 74-79.
|
[6] |
钟维标, 兰爱辉. 平阳黄汤茶饼品质特点及加工工艺[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4): 257, 260.
|
[7] |
王亦财. 泰顺黄汤[J]. 茶叶机械杂志, 1998(4): 21.
|
[8] |
王亦财. 抓住机遇促进泰顺茶业发展[J]. 中国茶叶加工, 2000(3): 11.
|
[9] |
尹志, 胡冬.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J]. 茶叶, 2015, 41(1): 15-18.
|
[10] |
张欣然. 茶叶审评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 39(12): 46-51.
|
[11]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23776—2018[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8.
|
[12] |
姜兴旭, 李玉娇, 王晓, 等. 夏秋茶萎凋新技术研究进展[J]. 现代食品, 2018(7): 184-187.
|
[13] |
周继荣, 倪德江, 陈玉琼, 等. 黄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04, 43(1): 93-95.
|
[14] |
宛晓春. 茶叶生物化学[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
[15] |
屠幼英. 茶与健康[M].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2011.
|
[16] |
程启坤. 茶叶品种适制性的生化指标:酚氨比[J]. 中国茶叶, 1983, 5(1): 38.
|
[17] |
滑金杰, 江用文, 袁海波, 等.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5, 35(3): 203-208.
|
[18] |
刘建福, 高俊杰, 田奥磊, 等. 武夷岩茶氨基酸组分及含量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 38(2): 283-287.
|
[19] |
陈昌辉, 邓小丽, 张跃华, 等. 蒙顶黄芽新工艺条件下品种适制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18): 4403-4406, 4426.
|
[20] |
张英娜, 嵇伟彬, 许勇泉, 等.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茶叶科学, 2017, 37(1): 1-9.
|
[21] |
施兆鹏, 刘仲华. 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J]. 茶叶科学, 1987, 7(2): 7-12.
|
[22] |
郭雅丹, 汪婷, 曾艳, 等. 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川农黄芽早’黄茶适制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2): 446-450.
|
[23] |
周继荣, 倪德江. 黄茶品质形成机理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J]. 蚕桑茶叶通讯, 2003(3): 5-6.
|
[24] |
刘小芳, 刘钢, 成红云. 不同茶树品种黄茶的适制性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3): 331,333.
|
[25] |
范方媛, 唐贵珍, 龚淑英, 等. 典型黄茶滋味品质特征属性及相关滋味化学组分[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 371-382.
|
[26] |
李良清, 王文震, 徐秋生, 等. 武夷地方群体种单株岩茶适制性研究[J]. 中国茶叶, 2020, 42(6): 38-41.
|
[27] |
屠幼英, 黎攀, 刘晓博. 远安黄茶的品质成分分析与讨论[J]. 茶叶, 2019, 45(3): 136-141.
|
[28] |
王徐, 赵雪, 郭建军, 等. 朵贝茶感官品质与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分析[J]. 蚕桑茶叶通讯, 2021(6): 23-27.
|
[29] |
速晓娟, 郑晓娟, 杜晓, 等. 蒙顶黄芽主要成分含量及组分分析[J]. 食品科学, 2014, 35(12): 108-114.
|
[30] |
周继荣, 陈玉琼, 孙娅, 等. 鹿苑茶加工过程中品质的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4(1): 88-92.
|
[31] |
XU Y Q, ZHANG Y N, CHEN J X,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bitterness and astringency of catechins from green tea[J]. Food Chemistry, 2018, 258: 16-24.
|
[32] |
武彦文, 欧阳杰. 氨基酸和肽在食品中的呈味作用[J]. 中国调味品, 2001, 26(1): 21-24.
|
[33] |
周汉琛, 王辉, 雷攀登, 等. ‘柿大茶’品系间芳香类物质、儿茶素及游离氨基酸差异分析[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8, 26(3): 302-308.
|
[34] |
刘苇, 邓朝义, 陈兴, 等. 大厂茶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及挥发性芳香物质分析[J]. 浙江林业科技, 2021, 41(3): 1-14.
|